6月23日起,各地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随之而来的就是众多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十四五”哪个行业最火?最有发展前景?还最缺人才?当然非“双碳”莫属!
国家支持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经济体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或经济体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朝阳产业
“双碳”赛道涉及到行业有很多,本文仅以储能为例进行分析。
实现双碳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非化石能源的装机与使用,其中风电、光伏是现在很有发展潜力的两种新能源,但是风电、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不稳定,因此需要更多地灵活性电源来进行调节,储能是目前公认的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 近
两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出台了几百条政策来支持储能产业的发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可以说储能现在是政策长期支持的朝阳产业,发展需求巨大。但因为储能产业刚刚发展起来,所以人才缺口很大。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提到三类紧缺性人才:
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
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
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
储能专业院校推荐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申请增设的全国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才通过教育部批准。储能专业建设小组负责人在西安交大召开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推进专题会上,重点解读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我国能源结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储能技术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需要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经过2年的发展,截止到2022年,全国目前已有40所高校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名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