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爆发的储能市场
近年储能的发展毋庸多言。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媒体赋之“万亿市场沸腾”的前缀,“实施方案”对储能行业的提振作用之大可见一斑。
财通证券也曾预计,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50GW,根据2小时配置时间测算,全面市场化储能空间将会超过1.2万亿元。
市场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到2030年将接近3万亿元。
2022年,新型储能行业的确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
同时,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市场全年并网项目总规模达到7.762GW/16.428GWh,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此前发布的2021年全年2.4GW/4.9GWh的投运规模相比,同比增长达235%。
2022年储能的快速发展,业界将此年称为储能产业爆发元年。
其实,储能的快速发展与政策的密集落地密不可分。
据CNESA统计,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约1170项。而2023年上半年,便有270余项储能支持政策密集发布。
2023年8月,媒体更是以“空前绝后”来形容储能政策的落地密集性。新疆、河南、佛山、广州、深圳、浙江、贵州等地皆有相关政策落地。
2023年,储能快速发展依旧。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国家能源局能源测算,从投资规模看,新投运新型储能项目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
业内专家预测,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15至20GW,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而储能的发展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韦伯产业咨询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9.3%,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为16.8GW。
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60.3%,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为25.1GW。
储能企业IPO热潮
政策的支持,资本看好,储能企业扎堆IPO,冲击资本市场。“企业IPO队伍已排到法国”,媒体如此形容储能企业冲击IPO的火热。
某储能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世纪储能表示,储能行业发展迅猛,老牌企业扩产,新兴企业跨界,无论是扩产还是跨界都需要资本的加持,虽然为数不少的资本进入储能市场,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冲击IPO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成立短短几年就冲击IPO,现在很常见。”该负责人如此表示。
世纪储能梳理2023年在IPO进程中有重要进展的储能企业,企业数量达21家。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百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排队冲刺 IPO——33 家企业拟赴上交所 IPO,48 家企业拟赴深交所 IPO,17 家拟赴北交所 IPO,2 家拟赴港交所 IPO。
由表格可以发现,冲击IPO企业,既有成立多年的公司,亦有近年成立的企业,储能企业冲击资本市场的热情可见一斑。除上述企业之外,还有诸如奇点能源、大连融科、液流储能等企业计划或者筹备冲击IPO的企业。
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IPO收紧,也并不会影响储能企业冲击资本市场的决心,所以在短时间内冲击IPO的储能或者相对减少,但是未来冲击资本市场依旧会是很多储能企业的选择。
“机遇好,市场大,竞争激烈,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跟上行业的步伐,再想发展就很难了。”该负责人分析。
截至成稿时,搜索百度“储能 IPO”,有关结果达2450万个。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8月底,所属行业为储能且在正常运营范围的相关企业已超过12.6万家。
公开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国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
储能行业热度肉眼可见。
并购、重组、借壳拉开序幕?
冲击资本市场火热,资本同样关注着储能企业。然而随着IPO的收紧,部分担忧声音发出。
8月27日,证监会宣布,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未来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对于IPO 的突然收紧,业内对其看法不一。
某储能企业表示,IPO的收紧的确会对很多企业的计划造成一定的影响,或者会打乱一些企业的计划和节奏,但是IPO只是收紧,而并非停止,考核更为严格,流程时间或者拉长,但对实力企业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巨大。
一资深行业人对世纪储能表示,伴随着IPO的收紧,或者会影响资本对储能企业的投资热度。
其认为,在此情况下,储能企业为更早进入资本市场,或者采用并购、重组、借壳等方式,以此加快进入资本市场的脚步。“这样,那些具有一定价值的‘壳’企业或将成为抢手货,被储能企业所追逐。”
另外一种声音则认为,IPO 收紧整体上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温度太高,个别环节已经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盲目跨界、扩张,最后只会弄得一笔糊涂账。政策降温挺好的。”其认为,无论老牌企业还是新进企业,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部分环节价格战已经拉开,而此造成的结果或将是劣币驱逐良币。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那喧嚣之后,是否真的会是一地鸡毛,则是需要审慎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