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穿透宁德时代三季报,五大策略破解“失速”危机!

来源:24   发布时间:2023-10-23 02:26:09

新一轮产业残酷洗牌下,即便是强如宁德时代也难以逃脱 “失速” 困局。

据宁德时代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46.77亿元和311.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1%、77.05%,虽然仍保持增长趋势,但这是其近三年同期最低增速。

从季度趋势变化看,形势更为严峻。其中,第三季度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增速仅为8.28%,这已经是其连续第四个季度增速环比下降,同时创近12个季度以来最低增速。

其实危机在半年报中已有迹象,笔者分析财报发现,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已降至近三年来最低点,2023年上半年其产能利用率仅为60.50%,同比下降了20.75个百分点。据高工锂电消息,三季度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超70%。尽管较上半年有所提升,但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产业龙头尚且如此,产业中其他企业面临的压力,甚至风险不言而喻。

当前的产业背景是在顶级资本狂热追逐下,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新一轮残酷的产业竞争与洗牌周期。尤其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动力电池产业频繁出现动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重大项目,综合市场信息,2022年至今,动力电池全产业链计划投资规模已超过20000亿元。

24潮团队综合各券商、企业公告等数据发现,仅统计已公开产能规划的全球17家动力电池企业,其在2022年底的产能总计就将近1600GWh,而到2025年的总产能规划更是高达5868GWh;若再考虑全球范围内其他产业巨头的发展规划,到2025年的全球动力电池企业总产能规划很可能将超8000GWh!这远远超过市场最乐观的需求预期。

产业竞争之惨烈我们可以从产品价格剧烈变化得到一些印证。根据 “鑫椤资讯” 数据显示,10月19日,方形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和方形动力电池(方形)均价分别为0.48元/W、0.57元/W,较2022年12月30日相比下降了41.82%和38.04%;数据还显示,两款产品最低价已分别降至0.44元/W和0.53元/W。

而综合最新产业趋势及变化看,未来动力电池产业博弈很可能将进一步加剧。这种形势下无疑极大拷问企业们的战略水平、创新策略、资本实力、进击节奏与应变能力。此时,巨头的选择和走向备受市场关注,他们每一次重大战略的实施或调整,都可能对未来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笔者分析资料与数据发现,宁德时代正在通过降低库存、高研发投入、提升造血与融资力、加快国际化与一体化布局、增强资本实力等手段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笔者认为,唯有这样的企业才更可能在残酷的产业竞争中存活下来,这样的企业也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其一在全球化发展与布局方面:其实,面对日趋严峻的产业形势,几乎所有企业都将 “加速全球化发展与布局” 作为真正的破局手段。

“中国汽车产业应该坚持开放发展总方针,公司走向海外,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是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高阶阶段”。在3月份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方面如是说。

24潮统计数据显示,宁德时代海外拓展确实也呈现展现了强劲且持续的增长趋势。过去九年间其年度 “海外收入” 规模从2014年的0.1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57.30亿元,增长近5078倍;2023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再次同比增长195.16%至656.84亿元,2014年-2023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合计达1788.22亿元。

根据SNE数据,2023年1-8月宁德时代海外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场占率达到27.7%,同比提升6.9个百分点;1-8月欧洲动力市场份额达到34.9%,同比大幅提升8.1个百分点;1-8月中美欧外地区市占率27.2%,排名第一,同比提升9.8个百分点。

此外,宁德时代还在加速海外基地建设步伐。宁德时代的首座海外工厂在德国埃尔福特,规划产能14GWh,主要为宝马配套,已于去年12月实现量产。第二座海外工厂位于欧洲匈牙利德布勒森于去年9月正式启动,规划产能100GWh。宁德时代披露,到2023年底两家欧洲工厂的产能将达到180GWh。

但宁德时代在美国的产能布局却可能遭遇政治 “狙击” 。

7月22日,路透社的一则报道称,美国众议院两个委员会正在对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关系展开调查。消息一出,这家电池龙头企业立即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事件缘起于今年2月,福特宣布斥资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250亿元)在密歇根州建立电池工厂。该工厂虽然由福特全资控股,但宁德时代以独家技术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简言之,福特出钱,宁德时代出技术,赚的钱一起分。

但眼下,宁德时代通过纯技术绑定美国车企的路径,正遭受最直接的挑战。《虎嗅》分析认为,面对市场非理性地打压和排挤,从产业竞争的长期趋势而言,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份额或将被逐步削弱。随之而来的是LG新能源、丰田等外来厂商大举进军美国市场。

更早些时候,即6月7日,宁德时代遭摩根士丹利50页研报全面唱空。这份研报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可能会推迟中国电池厂商的全球扩张计划,宁德时代作为龙头在海外面临更多限制,海外业务将严重受阻。

其二在一体化战略布局方面:近几年,为了应对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给与价格的剧烈波动风险,几乎所有产业巨头规都有有较深的一体化布局。其中宁德时代已经通过自制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完成了在锂、钴、镍资源领域的深度布局,打造供应链韧性,详见下表:

前瞻性的一体化的布局是宁德时代拥有更强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以2023年上半年数据为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品毛利率为20.35%,同比增长了5.31个百分点,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增幅均远超核心竞争对手亿纬锂能与国轩高科。

今年宁德时代一体化布局再下一城。1月29日,宁德时代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广东邦普” )拟在广东省佛山市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4年,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建设内容为 “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

“随着全球能源变革和转型升级的推进、碳排放要求不断提高,新能源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全球动力电池生产所需资源随之提升。相应的,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应用,市场即将迎来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退役潮,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和利用将是动力电池原料重要的来源渠道之一。” 宁德时代如是说。

其三在提升现金流与资本实力方面:纵观中国动力电池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历过了一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而每一轮产业洗牌几乎都伴随着产业明星的倒下,笔者分析发现,企业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在未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尤为考验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与资本实力。( “详见残酷大洗牌下,10大败落的动力电池巨头” )

财报显示,过去几年间宁德时代一直在提升造血与筹资能力,据24潮统计,在2014年-2023年9月,宁德时代合计造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49.65亿元,合计净筹资(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912.28亿元,仅这两项合计为宁德时代提供了3961.93亿元的现金流,为其凶猛投资布局与强势崛起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6年以来宁德时代资本实力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截至2023年9月末,其资金净值达2177.82亿元,同比增长57.74%。

其四在库存方面:在如此产业形势下,很多企业间 “降低库存” 作为抵御洗牌冲击的手段之一。财报显示,宁德时代的存货规模已经连续4个季度环比下降,截止9月末其存货规模为488.84亿元,较去年同期(历史最高点)下降了38.14%。

其五在研发层面:纵观动力电池商业发展史,围绕 “降本增效” 的技术创新永远是企业,乃至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 “主旋律” 。

笔者发现,不论产业如何变化,宁德时代一直在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比如据24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再次刷新了历史新纪录,达148.76亿元,同比增长了40.64%(同期营业收入增幅为40.10%)。近十年间(2014年-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累计达497.29亿元,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为5.40%。

持续且高规模的研发投入,也确实给宁德时代带来了丰硕的研发成果。截至2023年6月30日,宁德时代拥有6821项境内专利及1415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13803项。

仅今年上半年,在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的无热扩散技术电池产品持续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并批量应用;麒麟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助力CLTC综合工况续航1000Km以上车型的上市;发布全新的凝聚态电池,拓宽以高安全和轻量化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宣布钠离子电池首发车型,推进M3P产业化;储能电池方面,公司EnerOne、EnerC产品持续大批量出货,升级产品EnerOne Plus较上一代产品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效率持续提升。公司推出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推进集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多种优势的储能产品应用。

2023年8月16日,宁德时代首次召开线下新品发布会。公司推出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 “神行” 超充电池。据其介绍,作为全球首款LPF 4C超充电池,充电10min实现400km续航,在-10℃低温下也能实现2C左右快充且性能无衰减,结合CTP3.0技术可轻松实现单车续航700km。对比目前主流LPF电池0.5-1C倍率,宁德时代产品领先优势凸显。

据了解,宁德时代 “神行超充电池” 将于年底量产、明年上市,同时阿维塔、奇瑞、哪吒宣布将搭载神行电池。

新闻介绍:

新一轮产业残酷洗牌下,即便是强如宁德时代也难以逃脱 “失速” 困局。 据宁德时代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46.77亿元和311.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1%、77.05%,虽然仍保持增长趋势,但这是其近三年同期最低增速。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