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可以模仿 但真的难以超越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3-11-17 08:23:56

今天说起新能源,必然绕不开的城市就是常州。

2023年初,常州在全国率先喊出了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并提出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将实现“两个万亿元”目标: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但是很快,全国其他地区也提出了类似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比如:安徽提出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上海提出要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 西安提出,到2025年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说实话,现在想抄常州“作业”的肯定不在少数。

换句话说,常州的经验已经被摆在了明面儿上,凡是想逐鹿新能源产业的,都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启发。

反过来看,对于常州,则意味着在这条越来越拥挤的赛道上,建设“新能源之都”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常州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

2023年已进入倒计时,距离常州提出这一目标也快满一年,现在常州新能源产业如何了?

它后劲还足吗,它还是那匹遥遥领先的“头马”吗?

带着这些疑问,前段时间,奔流财经社来到常州进行了一番实地调研。

01.动力电池之心蓬勃跳动

今年7月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时刻——第2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这款车,是广汽埃安旗下高端品牌昊铂的首款量产车型昊铂GT,搭载的是由常州中创新航提供的One-Stop电池。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高达153Wh/kg,是行业内量产能量密度最高的磷酸铁锂电池。

新能源汽车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动力电池者,得新能源汽车天下。”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成本约占整车的40%以上,产业竞争异常激烈。

而常州,在电动汽车未来发展尚不明朗时,就选择了押注动力电池产业。

如今,常州在动力电池领域已成为全国出货量第一的城市。常州动力电池连续三年实现产业倍增,产销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国产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如果把动力电池产业链拆解为32个环节,常州聚集了31个,产业链的完整程度高达97%,从正负极、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全国乃至全球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常州有30多家,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

这样大的规模,要想追上确实很难了。

更何况常州不仅有规模,还有高度。常州在新能源领域先发制人的产业优势吸引了国内顶尖的动力电池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拥有顶尖的锂电研发技术,而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常州,正好为技术孵化提供绝佳的“试验场”。恰巧,常州溧阳也正计划超前布局创新端,储备动力电池方面的技术和人才。

2017年,双方一拍即合,联手打造了电池新能源储能领域的世界级创新平台——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201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继续与溧阳深化合作,成立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

借助这些科研平台,中科院物理所在溧阳孵化出了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等一批“中科系”企业。

5年过去,现在正值“中科系”企业的当打之年。

这次调研,在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深刻感受到,组成常州动力电池之树的每一根枝干都是如此粗壮而富有活力。

“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主要是以石墨负极材料为主,但缺陷是比容量太小,现在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已经开发到‘天花板’了。我们的硅基负极材料相当于是解决了锂电池能量密度上限的问题。”天目先导的工作人员指着一瓶黝黑的硅基负极材料向我们介绍。

今年5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风投界爆火。据说天目先导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有上百家投资机构想投但投不进去”。

无独有偶,去年11月,位于常州的卫蓝新能源完成近15亿元D轮融资;今年4月,常州中科海钠完成B轮融资。

平台加持之下,常州动力电池的“产业飞轮”高速转动,往下看,越来越多被孵化的链上企业获得了资本青睐,往上走,新的研发平台不断导入。

今年7月,全球知名化学公司——巴斯夫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合作,在溧阳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先进材料及解决方案,合力开展科研攻关。

可以说,从当年波士顿电池基地落地的那一刻起直到今天,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动力电池之心从未停止跳动,且一次更比一次有力。

02.新能源整车,突破百万辆

最近,理想首款纯电车型MEGA即将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这款纯电车搭载了理想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麒麟5C电池,在该电池的加持下,理想MEGA 12分钟可以补能500公里。

这意味着,15年来没有实质改进的充电效率问题,将被麒麟5C电池改变。

这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颠覆,也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一次“重新定义”。

理想的成长史,可以说是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就在宁德时代落地常州的2016年,李想带着3页PPT来到常州武进区,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寻找生产基地。

此时的李想已跑遍了全国不少城市,为刚刚成立半年的车和家寻求融资,但屡屡碰壁。

彼时新能源造车之风刚刚兴起,却又因为眼花缭乱的概念饱受质疑。

面对李想的“理想”,其实武进区心里也很没底,但经过多轮密集洽谈后,还是决定大胆押注,一出手就参投了7.8个亿。

于是,理想汽车第一家自建工厂落地常州。

一场城市与企业双赢的新能源汽车进击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一方面,理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打开局面,销量一路攀升。

2021年理想汽车卖出85112辆,2022年已经卖到了133246辆;

刚刚过去的10月,理想共计交付新车4.0422万辆,同比增长302.1%,截至2023年10月31日,理想全年累计交付284647辆,在造车新势力车企中“遥遥领先”。

可以说,引进理想直接补上了常州整车制造的短板。说起来,常州武进区还算是开地方政府参投新能源车企的先河,比合肥那笔为众人称道的投资蔚来还要早了4年。

这也让更多企业意识到:常州,已经不是那个处于“苏锡”阴影之下的小透明了,这里,充满机遇。

当年,紧随着理想来到常州的是比亚迪,2019年,比亚迪与常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在常州高新区投资100亿元建设整车工厂。2022年1月,比亚迪常州基地一期正式投产。

至此,常州北有“梦想”(比亚迪:Build Your Dream)、南有“理想”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两大整车链主入驻,搅动了常州新能源汽车的一池春水。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巨头及核心配件企业也选择布局常州,聚合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现在,北汽集团也在常州持续加码布局,投资15亿元的北汽重卡新能源验证中心今年揭牌,为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增砖添瓦”。

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之间的化学反应为整个行业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整车产量超34万辆,根据常州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18日,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累计达100.18万辆。

常州这座苏南的二线城市,在既没有丰富锂矿资源,又没有传统汽车重镇的产业积淀,还没有匹配竞争对手的城市能级的“三无”条件下,创造了既有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又有风头无两的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还有多点开花的科研平台的神话。

而现在,常州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探索,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氢能。

这次的主角,是常州手上的另一张王牌:两湖创新区。

03.常州氢湾,呼之欲出

位于滆湖与长荡湖之间的“两湖”创新区,是常州当前战略布局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常州对这个区域寄予厚望:把“两湖”创新区打造成为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推动常州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这样的定位和高度,在常州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样一个创新区,瞄准的产业也是非凡的。

今年1月,位于“两湖”创新区的常州氢湾正式启动。

这个项目包括氢湾国际创新社区、江苏省特检院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油加氢一体站以及社区道路等,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

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前不久,常州氢湾国际创新社区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3.5亿元,主要建设氢能产业核心零部件及检验检测设备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目前,加拿大西港氢能阀门研发制造、中海电力氢能核心部件、锐格氢能测试装备、创氢氢能设备与检测等23个项目已签约入驻,总投资达20亿元,一条涵盖氢气制备和储运、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电池系统、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

而常州的“氢”云之志,远不止于此。他们的目标是预计到2025年:

引育氢能装备制造及气体储运等产业链企业30家以上、上市企业1家以上,累计产业投资超过200亿元;

氢能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链;

培育“瞪羚”和“独角兽企业”5家,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

建成加氢站5座;

氢能源汽车应用示范突破300辆。

氢能是21世纪最大的清洁能源,需求巨大、空间巨大,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方式,是全新的独立能源体系。未来“电+氢”,构成新型能源系统,将带来一场全新的能源革命。

2025年,当一个有备而来的常州遇上“风口产业”的拐点,将会碰撞出怎样的能量场?想象空间相当巨大。

但至少现在,我们可以说:

十多年来,从太阳能光伏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及储能电池再到超前布局氢能产业,常州走的每一步都切合了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

当下的常州,从新能源产业的科研到生产制造,每一个环节都在迸发出新的活力。

一个这样的常州,你可以模仿,但真的很难超越。

新闻介绍:

今天说起新能源,必然绕不开的城市就是常州。 2023年初,常州在全国率先喊出了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并提出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将实现“两个万亿元”目标: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