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说2022年是“储能行业元年”,2023年可以说是“扩产之年、内卷之年”。从2023年上半年的暖春到下半年的寒冬,储能企业官宣产能一个高过一个,中标价格一天低过一天,行业形势变化远比天气变化更快。
在政策、资本之手的推动下,2023年的储能产业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投资人看到的前景广阔、黄金遍地的场景,高预期下企业纷纷忙扩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也跨界而来;另一边是储能电站利用率低、盈利低、产品同质化、安全难保证、价格战愈演愈烈等非常现实的种种问题,部分企业开始放弃储能业务或大幅削减投入、终止上市进程、甚至上演破产出清的悲剧。
此外,大量跨界企业的入局,更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战。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一整年,新成立的储能公司就高达7万多家。在2023年央国企的集采项目中,出现40-60家企业同时参与竞标,几乎成为常态。
从电芯价格来看,与2022年年底储能电芯0.9元-1.0元/Wh的价格相比,2023年年底储能电芯价格下跌40%-50%,市场报价约0.4元-0.5元/Wh。
从电芯产能来看,即使是最保守的统计数据,当前国内储能电芯产能也已经超过了400GW。即使是一、二级市场融资环境都不甚乐观,但储能企业扩产起来却都是豪横至极,甚至还有很多企业负债扩产。
有业内人士预测2024年将有80%的储能企业倒下,未来储能集成商可能仅有20家企业能够存活。因为在集成商这个环节,没有规模效应的中小企业其实根本无法长期“卷”下去,而价格战过程中埋下的安全隐患,更让所有储能从业者都捏了一把汗。
那么,储能靠什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储能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太严重,创新技术和优质产能却总是稀缺的。在储能项目的招标市场中,报出低价的也往往是二、三线品牌,那些大品牌、优质品牌往往还能享有一定的溢价,所以,创新技术、优质产能才是王道。
其实,在储能行业高强度竞争下,企业卷价格真的不如“卷服务”。以工商业储能为例,储能电站第三方投资比例比较高,储能开发商们为了保证向客户交付的质量,在进行产品集采时,“安全”和“售后能力”是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储能电站的持有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必然难逃干系。
之前,协鑫集团朱共山董事长曾经提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核心”中,他将“技术先进性”放在第一位,“安全稳定性”则列为第二大核心竞争要素,业内也都认可这个观点,创新技术当然是第一生产力,而在任何情况下,储能的安全稳定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储能企业能够穿越行业周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储能前景确定,但路径曲折。全球储能市场正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持续。增速减缓、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市场分野、技术迭代、资本遇冷、安全事故等多重因素也在推动着行业加速分化。2023年储能野蛮生长的现实,其实更像是一场行业的“成人礼”,经受过洗礼的储能行业,未来也一定会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