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巨头扎堆 热度飙升 充电桩市场离 超充 时代还有多远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4-01-30 06:37:44

新能源充电领域的竞争,已经从“圈地”时代进入到了效率竞争的时代。

自去年华为高调押注“超快充”后,充电桩行业产品升级的热度明显提升。特别是2024年开年以来,受华为“全液冷超快充电站”多点开花式落地刺激,行业对于以“全液冷”路线为代表的“超快充”重视程度得以大幅提升。

资本对于充电桩市场的风吹草动也足够敏感。早在去年10月,随着行业对全液冷超充技术的关注,二级市场上的液冷概念股纷纷蹭上热度,相继发布异动公告。

超充技术,瞄准的就是充电桩市场远未饱和的市场空间。从2023年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车桩增量比为2.8:1,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整体供给依然不足,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对此,工信部提出过明确计划,我国到2025年要实现车桩比2:1,到2030年要实现车桩比1:1。

另一方面,业内以充电桩功率来界定充电效率,追逐“更高功率”是行业趋势,新能源车主对于“超快充”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据国泰君安数据,有高达74%的新能源车主倾向于选择“超快充”进行充电,但现实是,这一明确的市场需求还未能被满足,市场上功率大于120kW的充电桩数量仅占比56%。

随着行业内“车桩网端协同升级”提上日程,充电桩行业的原有格局也有望被打破。

市场高度集中,巨头押注“超快充”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全年的产销量均突破了90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2023年乘用车总销量的34.7%,可谓“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新能源”,出行市场对于充电服务的需求也随之爆发。

反观充电桩保有量,规模依然不足。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车桩增量比为2.8:1。据国泰君安数据,截至2023年9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为764.2万个,车桩比约为2.4:1。这距离工信部提出的“2025年车桩比2:1,2030年车桩比1:1”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在市场规模上,东吴证券预测,到2025年“中美欧”充电桩市场空间将达到千亿元规模。其中中国将到达724亿元规模,欧、美分别为224亿元和112亿元。

最近几年,充电桩市场已经成为资本投资的热土。在一众玩家中,运营环节集中度最高,但竞争也最为激烈,呈现出“三分天下”态势,包括第三方企业特来电、云快充等;能源企业南方电网、三桶油等;车企蔚来(SH:09866)、特斯拉等。位居第一梯队的是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南方电网,CR5接近70%。

产业链环节,中游整桩企业格局极其分散,但上游充电桩核心部件的模块厂家却相对集中,英飞源、华为、中兴(SZ:000063)等电力电源或通讯电源企业是主力厂商。

行业现有格局难以打破,头部厂商不仅在拼规模,更在拼技术。


现有充电桩与用户需求未能完全匹配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国泰君安)

据国泰君安数据,目前,充电供给与需求暂未完全匹配,超充需求日益增长。有高达74%的用户选择在120kW及以上的充电桩进行充电,但功率大于120KW的充电桩数量仅占比56%。

一般而言,功率120KW以上为快充,高于300KW就可以称之为超充,300KW也是市面上主流的超充桩。若按时间分类,当充电时间超过2个小时就是普通慢充技术,2小时以下至半个小时则是快速充电,充电时间低于10分钟则是超级快充。

“超快充”代表了充电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仅有着巨大的增量需求,也是慢充到达年限后升级迭代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超快充能够有效破解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是新能源汽车补齐短板的手段之一。

目前,“超快充”应用的主要瓶颈在于技术迭代。

要实现超快充,就要提高电压或电流,但是单一提高充电电流会释放大量热量,挑战热管理系统。应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风冷,但却存在体积庞大、噪音大等痛点;另一种则是液冷,技术难度高,但是具有体积和噪音小,安全性高等特点。

“液冷”被业内视作超充桩未来几年的发展主流,甚至有“液冷超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堪比5G网络于互联网产业”的说法。但是,此前行业对于液冷的应用大多局限于“风冷模块+液冷充电枪”,并未规模应用全液冷。

去年开始,华为率先在市场上开展了大规模的“600KW全液冷超充桩”建设,并在高调官宣,计划于2024年率先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部署超过10万个华为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

这种超充桩适配车型广,可靠性更高,最大可输出电压1000V、电流600A,单枪功率最高可达600kW,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在理想状态下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可以对比的一组数据是,截至到2023年年底,蔚来累计建成充电桩20455根,其中超充桩只有9300根;宝马和奔驰成立的合资公司,计划2026年前在中国建设大约七千根超充桩;全球第一的特斯拉截至2023年共有5.5万个超充桩。

在实际落地中,作为设备供应商的华为采取合作方式,实际投入的成本并不高。但是这项“超前”的计划却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一位充电桩行业连续创业者在接受华夏能源网采访时介绍,“目前充电桩已进入标品时代”。其中,慢充桩发展时间较长,各家充电设备制造商在技术上平分秋色;快充桩和超充桩,虽然应用规模有限,特别是后者的大规模应用才刚刚开始,但行业内主流制造商在技术上并没有明显代差。

从技术实力上看,华为全液冷超充桩在行业内并非一枝独秀,“已经有企业在全液冷路线上突破到了更高的极限功率。”

那么,华为在推动液冷超充趋势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该人士认为,客观来看,2019年前后在商用领域业内就已经提出了“超充”概念,彼时,一些120KW的充电桩就可以贴上“超充”的标签了。但受制于适配车型少和电网上的短板,近几年更高功率的“超充”发展缓慢。

“华为率先大规模落地超充,不仅对液冷超充概念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还凭借其品牌号召力掀起了超充桩话题的营销浪潮,推动了液冷超充概念向行业及新能源消费市场的普及。”该创业者表示。

投资加码,“车桩网端”协同是关键

“超快充”这一热点趋势,正在引来大批企业纷纷加码投资。

石油巨头中石化(SH:600028)也出现在超充领域的投资名录上。2024年开年以来,先是中石化资本公司在西安完成该公司在充电桩领域的首笔投资,随后,中石化江苏公司牵手万帮数字能源成立合资公司。后者旗下核心品牌之一的“星星充电”是全国第二大公共充电桩运营商。

在中石化的未来规划里,大功率直流快充正是其发力的重点业务。

通合科技(SZ:300491)也于近期公告了拟重新筹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募资不超过7.5亿元,全部用于高功率充电模块产业化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的事项。

协鑫能科(SZ:002015)在2023年对外公告,公司正在全国大力布局充电桩业务,包含充电桩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目前已运营20座充电桩场站。

新能源车企也不甘落后。理想汽车(HK:02015)官方宣布,截至1月19日,其与合作伙伴蜀道新能源已在四川省共同建设并投入运营了22座理想5C超级充电站。

超充站的建设,同时也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产业投资热门。例如,武汉明确提出要新建80座超充站的目标。深圳也公布了最新数据,截至1月5日,全市已建成超充站161座。

新闻介绍:

新能源充电领域的竞争,已经从“圈地”时代进入到了效率竞争的时代。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