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新能人才网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储能市场

国内的工商业储能市场,接下来该怎么卷?

2024-05-08 17:45:28
来源:电化学储能
分享到: 

关于“卷”,需要辩证地看,并不全是贬义词。当下的储能集成在国内市场,缺少像引进Tesla到车圈一样的鲶鱼效应,能驱动储能系统的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成本的持续下降等似乎只有靠中国厂商们的持续竞争,恰恰是这种内“卷”把行业市场体量不断推向了新高度。所以这里的卷,不全是贬义的。那么如何良性的卷、如何高水平的卷、良币如何在卷中出清劣币就很值得业内深思。

近一年间储能设备报价的跌宕起伏、更准确地说是一路倾泻,不少厂商在赌预期中,赚到了。但是在碳酸锂价格企稳时,还一味地卷低价,赌的不像是预期,而更像是恶性竞争,亦或是断臂求生。

但是,一味的卷低价,有用么?

事实是,仅仅是设备的最低价根本打动不了业内真正的老炮儿。那些有丰富储能项目经验的开发方、投资方在选择储能设备时,并不只看设备的报价,而更在意的是储能设备在全生命周期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最关键的前提,安全。

储能设备安全,是厂商继续坐在牌桌上的第一张牌。

部署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不同于往往布置在人烟稀少的源网侧的大储能项目,往往布置在园区、闹市区、商业体,设备上冒出来的一缕青烟都足以在三五天内达到业内人尽皆知。的确,这个圈子太小了,小到容不下一缕烟。

所以工商业储能项目开发方在开发项目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挑战,还是那个老生常问的问题,这东西安全么?业主怕收益归零甚至威胁到其他资产安全,坐在高危岗位上的领导,更怕...

而近一年最大的“谎言”,“工商业储能柜就是一个大号充电宝”,这应该是误导许许多多储能认知小白的终端业主最大的原罪。

储能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商业储能柜更是有数百个电芯需要精细化管理,有电池侧、PCS、EMS、消防系统、液冷机组等多个子系统需要无差错地协调管理。从业人员要坦诚,相比于C端消费品充电宝,当下的工商业储能柜在安全和长期收益上还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正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然后去找到规避和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不应该避重就轻在销售话术上取巧。用户侧领域里任何一个厂商的储能设备出了安全事故,都相当于是自动下了牌桌,并且往往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储能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价值,是厂商继续坐在牌桌上的第二张牌。

曾有业内朋友爆料,市场上出现过的个别工商业储能柜,业主实测的充放电转换效率低到了惊人的68%,在这么低的转换效率面前,再低的设备报价都是苍白无力。这也揭示了行业草莽时代出现的乱象之一,一些厂商自吹的规格书不可靠,设备实际投运跑出来的实测数据很重要。看似没有技术护城河、雷同的“拼装柜”,但是跑出来的数据完全不一样。

当下的储能项目经济模型测算,是基于当下的峰谷价差电价政策、自我宣称的(预估的)储能设备可利用率、规格书上写的转换效率和电芯循环数、预估的生产排产计划等。其中储能设备的可利用率和与之关联的故障率及其故障恢复投运时间、储能系统的转换效率和电池的循环寿命及其衰减曲线,直接影响了储能系统该去赚钱的时候能不能赚到、能赚到多少。

储能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为业主、为资方产生的价值才应该是去卷的正确方向,而不是只卷设备初始报价,因为这只是全生命周期内价值的一个点。储能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价值,需要储能厂商给出数据化和可视化的呈现,并且这个呈现要是可信的,禁得起业主和投资方灵魂三问的。

工商业储能在国内市场,似乎“产”已经是最具可替代性的一环,相比之下,有落地能力的“投”“建”“运”等相关方相对稀缺,而最有话语权的当属资源方。引用业内朋友的评论,目前国内的工商业储能,都是强资源方的菜,链条里其他的相关方都是随时可以找到的。但是,张嘴就是有关系、有资源、有大项目路条在手的行业混子也逐渐多了起来,由此引发业内多起说不清楚的纠纷。

曾有业内朋友评论,2024注定是拼项目开发的一年,因为大厂下场了。中小厂商如果自己不带上开发项目的能力,基本是要出局了。因为中小厂商一无强大的品牌背书为储能设备长周期的使用做担保、其次在产品力上也很难超越具有多年技术沉淀且具有规模化成本优势的头部大厂,所以在项目开发上去提升项目从收资料到落地交付到正式运营的效率,用效率去收获份额是眼下中小厂商不得不去走的生存之路。

除了提升项目落地的效率,近期出现的储能+的思路也是值得去卷的开发方向,不断地扩展工商业储能应用的边界。例如,台区场景、与环保产业结合、与节能产业结合、与零碳园区场景结合、与自带流量盘的充电站结合等。

近两年基于峰谷差价的用户侧工商业储能,可以说是储能在国内市场的首次真正的市场化尝试,而市场化的内核就是要能算的过来账。

很多项目开发方给业主吃过的一个饼子,工商业储能除了目前能拿到手的峰谷套利,未来还有参与虚拟电厂、电力现货交易的收益。那么问题来了,当这些尚处在摇篮中的收益模型大范围落地后,项目运营方是否有能力接得住,帮业主或者资方拿到这些收益。

这有可能涉及到上层aggregator和下层储能设备的软硬件更新、持续地优化储能系统运行策略、如何做负荷预测、如何在参与电力交易和本地充放之间跳转博得最大收益。毫无疑问,这要求项目运营方对电力市场、对储能设备有深刻的理解,而提前去构建这样的能力,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看到华东华南市场,虚拟电厂、电力现货这一块儿,在提速。可以预想下,到2025年在自己深耕的优势区域内、在达到一定的储能资产规模时,项目运营方的运营能力将格外重要。

回看欧美储能市场,电力现货一开,一批相关从业者成功上岸。

责编:盈盈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