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第一家以新能源发电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立新能源(SZ:001258)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拟投资17.76亿元,分别在和田县新建300兆瓦/1200兆瓦时独立储能项目、在皮山县新建200兆瓦/800兆瓦时独立储能项目。
作为新疆国资体系内唯一新能源上市平台,此次大手笔布局标志着立新能源新型储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当前,新能源装机规模飞速扩张,消纳问题却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40%以上,全国弃风弃光率仍达4.1%和3.2%。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秘书长刘勇指出,“储能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而新疆作为全国最大风光资源富集区,亟需构建“新能源+储能”协同发展新模式。在新能源发展与消纳矛盾突出、调峰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配置储能成为实现新能源消纳利用目标的 “必选项”。
作为新疆新能源投资集团控股企业,立新能源此次布局凸显国资平台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战略卡位。本次项目选址和田、皮山两大南疆枢纽,从项目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将为和田、皮山地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汇聚,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将为当地工业和商业活动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加稳定和清洁的能源供应。
政策环境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新疆作为新能源和储能装机大省,出台了一系列涵盖配储、电能量和电力市场参与、容量租赁以及充放电价等方面的储能相关政策。目前,新疆地区独立储能的主要盈利模式包含中长期交易、容量租赁和调峰辅助服务。
面对新能源行业激烈竞争,立新能源正从多维度构建差异化优势。除储能项目外,公司布局了农光互补、绿电制氢等复合型项目,这种多能互补模式或为新型储能开拓更广阔应用场景,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形成政策共振。
随着特高压外送通道扩容和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新疆新能源外送比例及交易价格有望持续提升。立新能源的储能项目不仅可缓解本地消纳压力,未来还可通过参与跨省现货市场获取溢价收益。在行业毛利率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这种“重资产+长效运营”的商业模式,或为新能源国企探索出一条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转型路径。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新型储能并网细则落地,提前卡位技术路线和区域资源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而立新能源的国资背景与先发优势,为其在能源变革浪潮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211/5000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