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4月12日文章,原题为:为什么中国有望在下一波电池发展中占据主动 在中国长沙,成千上万名化学家、工程师和制造业工人正在塑造电池的未来。从中南大学走出的毕业生正不断推进科技发展,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生推进芯片科技发展一样。而湘江两岸的大型工厂则用各种矿物原材料生产充电电池所需的化合物。
中国正在引领可充电电池下一波重大科技创新:用钠这种成本更低、储量更丰富的金属取代锂。钠的化学属性与锂相近,价格只是后者的1%-3%。近年的科技进步使钠电池能像锂电池一样实现长期重复充电,且电池的容量也得到提升。钠电池相对于锂电池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低温下能保持充电电量几乎不变。在长沙,中南大学毕业生正在实验室里研究钠电池科技,一座大型钠电池工厂已在实验室不远处开始建设。
跨国公司也注意到钠的潜力。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说,“我确信我们会在部分实际应用中看到钠替代锂。”
钠电池技术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最初由美国主导。十几年前,日本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此后中国企业则在技术商业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全球已经规划或正在建设的钠电池工厂中,中国占绝对多数。中国将在两年内占据钠电池近95%的全球产量。
下周将要举行的上海车展上,车企和电池生产商预计将宣布钠电池计划,钠电池将至少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些超小型车辆中。而电网是钠电池有望立即投入使用的领域。电网电池市场发展迅速,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
中国全力争取钠电池领先地位也面临挑战,首先就是钠从哪里来。纯碱是工业钠的主要来源,就全球可直接开采的纯碱资源而言,美国占据全球总储量的九成以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锂的成本是否会一直保持高位。此外,钠电池的耐用性也存疑。
业界正在密切关注钠电池的发展。电池需求增长迅速,锂不可能一直保持原材料主导地位。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说:“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国在该领域研发中居于前沿地位。”(作者基思·布拉德舍,甄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