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储能网查询企查查数据发现,今年1月至10月全国新增注册储能相关企业53812家,对比2022年全年新增注册的40968家,以及2018年至2021年四年间的30587家,增速明显加快。
储能企业激增,加码海外市场成优选
在政策、市场等各方利好的加持下,国内储能行业用短短四、五年时间一路高歌猛进。“热钱翻涌”之下资本鼎力扶持、股民群体狂欢、跨界巨头大胆入局,一条条储能生产线开始源源不断的输出。
然而,国内大储的市场虽然庞大但是可选业主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五大六小”以及“两建”,再叠加盈利模式模糊的现状,仍需政策的持续扶持。国内工商业储能虽然急速火热却也在加速步入“冷静期”,价格内卷成为常态,企业大多在盈利性线上苦苦挣扎。国内户用储能受到电价较低、峰谷价差小、家庭光伏普及率低等现实因素影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无法“大展身手”的储能企业纷纷选择出海寻求发展机遇。
阳光电源2023年上半年财报中储能系统产品实现营收85.23亿元,同比增长257.26%,其中,海外业务占比80%以上,储能系统产品的毛利率为30.66%,同比增长12.29%。国轩高科上半年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96.74%,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从2022年上半年的8.94%提升至目前的20.09%;储能营收41.47亿元,同比增长224.33%。如此亮眼的成绩坚定了更多储能企业选择“走出去”的信心。
2023年9月12日,瑞浦兰钧与储能集成商Powin签署8.4吉瓦时印度尼西亚电池采购项目协议。9月18日南都电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约有一半大储订单来自海外。除此之外宁德时代、比亚迪储能、海辰储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亿纬锂能等储能企业均在今年针对海外板块进行了大规模布局。
据测算,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规模将达661.3GWH;到2030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2300GWH。不少观点认为,在全球储能需求强劲、海外市场模式成熟、盈利能力可观的优势基础上,再配合“双碳”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储能企业或将迎来“出海黄金期”。
卯定东南亚,储能企业开辟新战场
2000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的能源需求以每年约3%的增量持续扩张。全国拥有7107个岛屿的菲律宾,因为地理环境导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分散的岛屿分布使得大部分区域无法接通电力公司主网,储能的发展恰好可以补足这一庞大缺口。
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南连马来半岛,东西临海的泰国13%电力需求依靠进口。除却中部靠近曼谷的发达地区,南部、北部的电网连接都比较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泰国当局开始逐步推进储能建设用以缓解全国电网压力,辅助风力发电资源的高效利用。
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企业均已通过技术出海、资金出海等方式在泰国开展全新合作。科士达、古瑞瓦特、首航新能源、阳光电源、固德威、锦浪、德业、上能电气、禾迈等企业则选择通过在东南亚设厂或成立分公司的形式进一步扩宽销售渠道。
出击北美市场,储能电池成为拳头产品
自去年以来北美的储能系统安装需求不断上升。宁德时代、亿纬动力、阳光电源、比亚迪、双一力等企业凭借技术和成本性能等核心竞争优势积极拓展北美业务,尤其在储能电池领域表现优异。
3月,宁德时代宣布与电池储能项目开发公司HGP达成450MWh电池储能项目供货协议,并将持续合作推动5GWh公用事业级和分布式储能项目展;5月,瑞浦兰钧与美国储能技术开发商Energy Vault签署了供货协议,将为Energy Vault供应10GWh的液冷储能电池系统;6月,亿纬锂能签下超23GWh储能大单,包括与一家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储能电池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Powin签订协议,双方同意亿纬动力根据约定生产和交付10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8月,全球最大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之一Fluence宣布与远景动力(AESC)签署储能电池采购协议。
户储主要市场,欧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受能源危机影响,欧洲户储市场持续扩张,居民刚需再加上完善的电力市场现货交易系统,较高的毛利率为国内户储企业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欧洲的户用储能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们在欧洲市场占比比较高,国产户用储能产业链比较完备,上下游联动是比较好的,对市场需求反应速度快,定向开发产品周期短,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
比亚迪、派能科技、鹏辉能源等电芯头部供应商户储业务占比高、海外业务进展顺利,远东股份、拓邦股份、圣阳股份、科士达、合康新能、木林森、正泰电器也有相关产品登陆欧洲户储市场。从产品研发、出货量和营收业绩等维度考量,目前位居欧洲户储前10强的企业分别是Sonnen、Senec、沃太能源、E3/DC、Tesla、比亚迪、BSL Batt、派能科技、LG ES以及Panasonic。
各方利好的背面,限制不容忽视
虽然海外的政策和市场为储能企业提升了产品毛利率空间,然而个别限制性政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略。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为例,其中提出为了保护美国本地制造供应链,尤其是本地电芯供应链,对电芯企业提出满足特定比例美国制造要求。这对我国出海的储能电芯企业带来一定压力。
其次行业标准差异与后续设备运维存在的客观限制。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表示,要警惕海外项目建设的客观问题。比如,当地不具备充分的零配件加工和维护条件、能源及电力供应能力不足、消防指引存在差异等。“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要关注不同国家的法规、文化和成本,这非常重要。”
针对眼下全球储能市场迎来的激烈角逐,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储能企业的激增恰是良好发展的开端。“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本涌入,越来越多技术路线的积极竞争,才能达成对国内储能行业的整体‘洗礼’,经过优中选优的内卷才能以更高标准来应对全球储能市场的严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