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国内 疯狂卷 新能源企业如何把握出海窗口期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3-12-25 06:49:29

中国新能源厂商在国内“红海”市场激烈厮杀之时,逐步认识到海外市场对企业未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与重要性,纷纷前往海外布局。然而,出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很多企业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只有充分理解市场需求、洞察海外新能源产业链运转逻辑、认清自身优劣势的企业才能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为什么国内新能源厂商要出海欧洲?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能源企业疯狂扩产,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的情况,国内市场已呈白热化竞争态势,出海成为了各新能源厂商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考虑到市场体量,美国和欧洲市场进入了国内新能源厂商的视野。但随着美国IRA法案的发布,欧洲市场需求旺盛但电芯产能薄弱,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厂商出海的首要目的地。

二、目前国内新能源厂商欧洲出海情况

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加快了前往欧洲布局的步伐。以电池厂商为例,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电池厂龙头企业纷纷赶赴欧洲布局,加紧抢占当地市场,与欧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为未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新能源厂商出海欧洲要注意的事项

然而,依靠在欧盟当地建厂抢占市场,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在实际出海过程中,电池厂遇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若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出海之路必定无法一路通畅。具体来说,电池厂商在欧盟建厂会面临环保、设备、人员等问题。

(一)环保方面

中国电池企业赴欧盟国家建厂要通过环评要求,而欧盟国家环评遵循统一的欧盟环境标准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对应指标要求要远高于中国。除了指标严格,对应的申请流程比较繁琐,若后续工厂生产工艺调整还需进行二次环评,违规后的处罚较为严厉。另外,欧盟国家居民普遍环保意识较强,在当地建设对环境污染较大的电池厂有可能受到居民的游行反对。

因此,出海企业要认真对待欧盟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好请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协助进行申请环评。同时,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分管工厂建设环保事务,应对工厂运营后面临的各项环保审查,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保障工厂建设生产的正常运行。

(二)设备方面

欧洲当地缺乏新能源产业生产所需的高端设备,也缺少设备运营维护的专业员工。选择将国内设备出口到欧洲,要经过复杂的认证流程,总成本要超过国内的两倍以上,甚至认证成本要高于设备成本。

目前对于设备方面没有更好的选择,虽然成本高企,国内企业还是选择从国内出口设备到欧洲,并配套对应的运营维护员工,加强对当地员工设备操作的培训,确保设备稳定运转。

(三)人员方面

欧洲国家一般对工厂的本地员工比例有所要求,通常要求本国员工占比八成以上,而欧洲国家员工工作效率与态度通常不如国内员工,且受到严格的劳动法保护,加上当地文化与中国的差别,容易导致工厂建设运营进度不达预期。

出海企业可以参考宁德时代,提前和当地政府沟通,获取额外签证指标,一定程度上缓解属地化问题。同时,加强对工厂的运营管理,聘用熟悉中欧两地文化的管理人员,整合多方资源,达到理想的生产建设水平。

新能源产业竞争下半场的帷幕已经拉开,在出海“抢滩登陆”的趋势下,盲目加快国外产能建设不是明智之举,只有深入理解海外国家的“个性”,认清自身优势与短板,针对性开展企业能力建设,充分融入当地文化,才能迈过磨合期的阵痛,抓住市场机遇,确保企业在重重压力下突围,开启新一轮的业务腾飞。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31225/83784.html

新闻介绍:

中国新能源厂商在国内“红海”市场激烈厮杀之时,逐步认识到海外市场对企业未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与重要性,纷纷前往海外布局。然而,出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很多企业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只有充分理解市场需求、洞察海外新能源产业链运转逻辑、认清自身优劣势的企业才能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