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起底17家企业布局,固态电池将成三元电池的颠覆者?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9-08-14 02:24:57

近年来, 兼具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规模储能方面获得应用。

2017年三部委关于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要求提出,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需要在 2025-2030 年达到 350Wh/Kg(对应 单体能量密度 500Wh/Kg)以满足普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

而从理论上讲,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锂电池极限能量密度不可能高于500 Wh/kg,而全固态电池目前的能量密度已经能够达到400 Wh/kg,预估最大潜力值可高达 900 Wh/Kg。因此,固态电池也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最有前景的动力电池技术。

工信部培训中心汽车专家张翔表示,固态电池将成为三元锂电池的颠覆者。目前国内包括威格路、清陶能源、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万向一二三、比亚迪、国轩高科、珈伟股份、辉能、北京卫蓝、力神、亿纬锂能、横店东磁、卡耐新能源、鹏辉、天齐锂业、中航锂电、中天科技等企业均在布局固态电池。

而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都不遗余力发展固态电池,且取得一定进展。预计到2025年开始小批量进入市场,将成为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利器。

为此,起点锂电大数据整理了目前国内主流企业固态电池的最新进展,具体如下:

威格路

威格路开发的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60~340Wh/kg,有望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采用最稳定的电芯内部结构,及全球最先进和最成熟的叠片式大容量固态锂离子技术,从材料配方,工艺制造,到成品应用和系统集成,都拥有行业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公司核心专利已达到20件以上,新的专利正在申报和增加。

清陶能源

清陶能源由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团队创办,2002年开始研发固态锂电池;2006年研发的LLTO固态电解质材料展示出了优异的性能;2010年开发的石榴石结构LLZO固态电解质材料工艺成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公司申报的专利已超过100项。

2018年11月清陶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在江苏昆山建成投产,可日产1万只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以上,预计在2020年进入动力电池应用领域。

7月6日,清陶新能源科年产10GWh固态锂电池项目在江西省宜春市签约。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55亿元。其中项目一期投资5.5亿元,将建设年产1GWh的固态锂电池项目,计划今年年底投产;项目二期投资49.5亿元,2020年6月30日前开工建设,开工后两年内全部投产,产能为9GWh。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要研发方向,采用正极包覆解决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反应问题,采用热压的方式增强了电解质和电极材料之间的接触,降低了界面电阻,通过对硫化物进行改性,增强了其热稳定性。

目前容量为325mAh、能量密度为300Wh/kg的聚合物锂金属固态电池300周循环以上剩余82%。但宁德时代表示,固态电池距商业化仍有较长距离。

辉能科技

辉能科技早在2013年就实现了固态电池的量产,不过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领域,近两年来则加速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辉能科技于2013年在台湾建成的G1工厂,是全球首家可以实现固态锂电池卷片生产的产线,并计划于2019年年底完成1GWh的扩建,届时固态电池总产能将达1.5-2GWh。

辉能科技与天际汽车合作,双方将联合进行固态电池商业化合作,此外,辉能科技还授权南都电源固态电池生产技术,南都电源将建一条1GWh规模的固态电池生产线。

2019年1月辉能完成了1.5亿美元D轮融资,主要投资方为软银中国资本。辉能科技创始人、CEO杨思枏透露,2021年年初辉能会实现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

天际汽车

在2019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天际汽车推出的电动智能SUV天际ME7样车搭载了最新固态电池,该固态电池预计电芯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以上,电池包能量密度达到220 Wh/kg,新车型预计在3-5年内量产上市。

北京卫蓝+中科院物理所

北京卫蓝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专注于下一代固态锂电池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北京卫蓝已经研发并掌握了固态电池技术领域的多项关键性技术,包括金属锂表面处理、原位形成SEI膜技术、固态电解质、锂离子快导体制备技术以及高电压电池集成技术、陶瓷膜优化技术和集流体解决方案。

3月29日,卫蓝新能源举行了固态电池一期项目奠基仪式,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项目投资1.8亿元,项目计划于2020年3月投产,建成后预计形成年产1亿瓦时固态电池的生产规模。

万向一二三

在固态电池领域,万向一二三采取外部投资和内部研发并进的方式,先后投资了固态电池公司Solid Power(宝马随后也与其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固态电池)和专注固体电解质的美国离子材料公司Ionic Materials,同时还在内部进行固态电池的研发。

万向一二三通过将Ionic Materials公司先进的导电离子聚合物与A123的新一代三元 /石墨锂离子化学相结合,两家公司共同开发出一款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且不使用易燃液体电解质的电池,这使得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22年推向市场。

据悉,2019年年底万向一二三将推出能量密度和生命周期均有着不错表现的固态电池产品样本,并且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推出世界领先的产品。

比亚迪

早在2016年,比亚迪就确定了固体电池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基调,尝试小规模使用,并确定将在未来10年,最快5年内推出固态电池。

2017年,比亚迪申请了一种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及一种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发明专利。

2018年1月,比亚迪表示正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项目商用,并将固态电池作为下一步研发重点,积极推进相关产品的产业化研发应用。

国轩高科

2017年国轩高科对外表示已着手研发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

2018年2月,国轩高科透露,根据与国际一线整车品牌合作的产品要求,公司正在美国和日本分别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工艺与生产设备,相关产品将使用半固态电池技术。对于包括固态电解质在内的上游关键原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进度公司方面也将密切关注。

2018年3月,国轩高科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半固态电池技术目前已处于实验室向中试转换阶段。

国轩高科表示一直关注技术进展,布局前沿技术,并在日本研究院有开展相应的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目前,公司半固态电池技术已处于实验室向中试转换阶段,计划2019年建设中试线。

赣锋锂业+中科院材料所

2017年8月18日,赣锋锂业引入许晓雄博士(科技部新能源全固态锂离子储能电池负责人)等一批中科院的技术团队。

2017年12月5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将设立全资子公司浙江锋锂,以自有资金不超过2.5亿元投资建设一条年产亿瓦时级的第一代固态锂电池研发中试生产线,项目建设期2年。

2018年3月,赣锋锂业表示正在对固态电池进行广泛试验工作,拟在2018年12月建成第一代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在2019年12月完成3亿元固态锂电池销售,并推动第二代固态锂电池技术成熟化,实现第三代固态锂电池可研。

2018年6月,公司第一代固态锂电池单体容量已达到10Ah,能量密度大于240 Wh/kg,可实现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大于 90%,同时,电池单体具备5C倍率的充放电能力,目前电池研制品已通过第三方机构安全检测。

近日,赣锋锂业表示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投产。

珈伟股份

国珈星际是珈伟股份的子公司,技术路径是以第二代聚合物锂离子导体作为固态电解质,以三元材料或磷酸铁锂等作为正极,以石墨作为负极。

2018年7月,36Ah类固态软包三元材料动力锂离子蓄电池通过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强制性检验,能量密度达到了230WH/kg,循环次数达4000次,72v系统可用在电摩上,价格大约1.5元/wh。

亿纬锂能

亿纬锂能表示,固态锂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技术方向,公司一直有在研究,并和国内外一流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保持合作,密切关注新能源车和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力神

科技创新方面,力神公司则将目光聚焦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上。

中天科技

去年7月11日,中天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中科院等机构进行固态电池技术合作,根据双方签署协议,相关指标符合发展预期,目前尚处于实验试制阶段。

卡耐新能源

卡耐新能源与中科院、哈佛大学、日本佐贺大学等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及院校深入合作,加速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目前在固态电池开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鹏辉能源

鹏辉能源早已着手布局研究固态电池领域技术,并及时跟踪该领域最新进展,目前,公司固态电池处于研发阶段,计划在未来2-3年内推出固态电池产品。

中航锂电

目前中航锂电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已有重要进展,首次制作出了固态电池,未来在固态电池领域将加大研发投入。

来源:起点锂电大数据 作者:刘苗苗

新闻介绍:

近年来, 兼具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规模储能方面获得应用。 2017年三部委关于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要

责任编辑: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