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增长叠加产品价格上涨,三元前驱体赛道“热火朝天”。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为113万吨,同比增长116%。其中,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43万吨,同比增长80%,整体市场份额占比小幅下滑但高镍正极出货增长明显。
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三元前驱体出货激增,三元前驱体企业普遍产销两旺,产品价格上涨助力单吨成本改善,助推三元前驱体企业业绩大幅增长。
整体来看,2021年三元前驱体企业营收净利同比正向增长,且净利润增幅明显高于营收增幅,表明三元前驱体企业的产品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其中,中伟股份、格林美和华友钴业三家头部企业在整体营收和出货量方面大幅高于其它企业,表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进入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仍保持增长趋势,带动上述三元前驱体企业一季度营收净利同比继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三元前驱体市场也在发生剧烈变化,包括竞争主体、产能扩充、产品技术、产业布局等多个环节,这将对未来三元前驱体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巨额订单接连落地,战略绑定助力头部企业竞争力升维。
2021年以来,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对三元前驱体产生强劲需求,多个巨额采购订单接连落地,而在产能、产品、资金、供应链等方面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例如,中伟股份已经与厦钨新能、当升科技、贝特瑞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在未来3年内将锁定合计超25万吨三元前驱体供货订单。
格林美则与厦钨新能、ECOPRO BM、容百科技、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企业签署战略供应合作协议。未来5年,格林美前驱体市场战略总订单数量超过130万吨。其中仅与ECOPRO BM签署的三元前驱体供货订单就近80万吨。
华友钴业也与孚能科技、当升科技、容百科技等企业签署了三元前驱体战略供货合作协议,预计未来4年华友钴业将锁定合计超50万吨的三元前驱体供货订单。
这意味着这三家企业目前已获得的三元前驱体供货订单合计已超200万吨,供货期限为2022至2025年,表明未来5年内三元前驱体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上述长单落地将为这三元前驱体头部企业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保障,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出货量和市场集中度,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
2、产能“军备”竞赛升温,一体化项目建设为扩充方向。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冲刺TWh时代,动力电池大规模扩产要求其上游原材料供应链快速扩产跟进。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给三元前驱体企业扩产提供了保障。
目前,包括中伟股份、格林美、华友钴业、邦普循环、道氏技术、科隆新能源、芳源股份、帕瓦股份等企业都在大规模扩充三元前驱体产能。
从建设规模来看,上述企业新建的三元前驱体单个项目产能普遍在5-10万级别,项目投资总额在50-100亿左右,表明三元前驱体产能扩充竞赛升级,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为保障原料供应稳定、降低采购成本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一体化产业布局成为上述三元前驱体企业扩产的方向。
新建产能项目普遍从前驱体向上游硫酸钴、硫酸镍、镍豆、镍矿和下游废旧电池循环回收领域延伸,目的是构建多元化的原料供应体系,提升原料自供占比,进而提升公司的产品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元前驱体企业大规模扩充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上游原料企业和下游正极和电池企业也在投建三元前驱体项目,也将给上述前驱体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在此情况之下,具备一体化产业布局的头部企业将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而中小企业或将在激烈的洗牌中出局。
3、多元化布局丰富产品矩阵,高镍产品成拳头产品。
随着LFP电池凭借成本和安全优质在动力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和在锂电储能市场出货持续增长,LFP材料市场需求明显回暖,进而带动前驱体磷酸铁市场需求增长。
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带动高镍动力电池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带动高镍正极材料和高镍前驱体市场需求增长。
在此情况之下,众多动力电池企业同时布局动力和储能电池市场,并拥有三元和LFP两种产品技术路线,因而同时对三元材料和LFP材料产生采购需求。
为满足电池企业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已有多家三元正极材料企业已经开始多元化布局,在三元材料的基础上新增LFP材料,拓展公司正极业务。
在此情况之下,包括中伟股份、格林美、华友钴业、邦普等三元前驱体头部企业也积极切入LFP材料产业,布局磷酸铁项目,丰富产品矩阵,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布局磷酸铁业务的同时,上述前驱体企业也在持续加强其在三元前驱体领域的产品竞争力,高镍前驱体成为其拳头产品。
其中,格林美全面实施三元前驱体由5系、6系产品向8系及8系以上高镍产品的转型升级,公司去年8系及以上高镍前驱体出货量54885吨,占出货总量的60%以上;中伟股份无钴单晶产品、多款7系产品、8系产品及9系产品均取得突破,其中无钴单晶完成批量认证和审厂;华友钴业开发并量产多款8系、9系前驱体,储备多款高镍、NCMA前驱体新品。
此外,包括芳源股份、道氏技术、科隆新能源等企业也在积极加码高镍前驱体,新投建产能普遍以高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