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SNEC第八届(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暨展览会(简称“SNEC ES+2023国际储能展”)于11月1日至3日在上海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展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储能与氢能企业参展,其中包括华为、协鑫、比亚迪、特变电工、科士达、科华、鹏辉、瑞普兰钧、宏英新能源等众多领军企业,它们在本届展会中展示储能与氢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应用。
储能市场激战正酣
为什么需要储能?
在确定3060双碳目标后,风光发电驶入“快车道”,但面对诸如时空分布不均、电流电压不稳定等,迫切需要更有效手段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实现削峰填谷。
由此,储能成为清洁能源替代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商业盈利模式,储能曾长期焦点聚集在新能源配套储能本身价值的讨论上。而近两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随着国内分时电价的完善和高耗能企业电价的上涨,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明显增强。
这让国内储能市场由此进入到快速爆发阶段。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超过17.33GW,上半年新投运的整体规模约8.63GW,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新型储能发展潜力还不止于此。据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
在这个万亿规模新赛道上,绝对不会缺少玩家。有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成立了38294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0年新成立储能企业数量的10倍。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全国现存储能企业已超12万家;单在2023年,全国新注册储能相关企业即高达5.03万家,约占总数的42%。
可以说,双碳目标为储能行业提供了长期向上发展的趋势,但企业蜂拥入局,同样让这个行业成为新的焦点。今年以来,多个重要储能项目开工,宏观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加,储能行业景气度空前。
聚焦来看,当前光伏和锂电企业几乎“全员入局”,并迅速在各自产业链上占据话语权:储能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协鑫等,家储电池系统领域的派能、华为、比亚迪,系统集成板块的阳光电源,中大PCS(储能变流器)领域的科华数能,以及第三方储能BMS(电池管理系统)则有协能、高特等。
在此次SNEC储氢展上,各家龙头也在亮出新产品。尤其在大储产品上的比拼更加激烈:比亚迪此次发布一站式MC-I工商业储能系统,将350Ah的刀片电池通过无模组、无PACK直接集成到系统,其体积能量密度70.12KWh/m³,支持十柜并联,可扩展至5WMh级别。
展会上,协鑫集团搭载325Ah电芯的“鑫宇+”大储集成产品同步亮相,容量更是提升至行业领先的6MWh级别,电芯安全性、循环次数再升级。此外,协鑫集团展出了20尺3.72MWh+液冷集装箱储能系统,该产品搭载280Ah电芯,选用协鑫自有的电极材料,最长循环寿命可达12000次。
从头部企业的动作看,随着光储融合日趋深入,工商业储能“蓄水池”优势逐渐显现。储能市场爆发的窗口期正在当下,龙头鏖战正激烈,但积聚的风险也在寻找释放的出口。
“下半场”龙头都在比什么
今年7月,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公开表示,有必要警惕光储市场出行产能过剩。他直言道,伴随各路玩家的涌入,拥挤不堪的储能市场更是鱼龙混杂,不少跨界企业技术沉淀和项目经验准备不足,难以实现大的突破和创新。很多储能设备投而不用,直接造成储能技术雷同、产品质量同质化、劣币驱逐良币等风险。
不过,储能过剩的趋势亦有两面性。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此次SNEC储氢展开幕式上表示,制造业过剩并不是坏事,过剩带来了价格下降和行业进步。在他看来,最怕的就是新玩家跨界进入市场,蜂拥而上,带来了扩产潮,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状态,导致风险加剧。
这意味着,储能的“元年”和产能的过剩,几乎同一时间发生。这也不难理解,国内储能真正形成商业化运作是在2017年,至今也仅6年时间,其在产品规格、可靠性、技术稳定性方面并未得到充分市场验证。换而言之,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行至下半场,储能企业在比什么?从龙头企业的比拼较量看,能量密度是最能体现技术进步的环节。能量密度越高,储存的能量越高,而储存需要的体积空间也就越小。目前,新型储能主要以电化学技术为主,密度从100-300Wh/kg不断进步。
在能量密度的提升带动下,大储被看好。不久前,华为发布新一代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LUNA2000-7/14/21-S1,在行业内率先把280Ah超大电芯应用于户用储能,加快户用储能进入“大时代”;另外,天合光能旗下储能板块天合储能发布搭载314Ah天合芯的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Elementa2,同时发布了215KWh/372KW工商储解决方案Potentia蓝海。
大储虽好,但不能忽视的是,从锂电池大规模产业化伊始,安全性就是不能忽略的焦点话题。热失控现象引发电池安全事故已有先例,这是伴随储能行业发展的警钟。
安全可靠是产品底线。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对于具体的安全策略制定,储能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需借鉴核电鉴证方法,优化储能鉴定体系,关键核心是实证,这是支撑投资的基础数据。
越来越多的共识认为,储能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一家企业的口碑,更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朱共山在SNEC展会期间就提到,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压舱石”,不同技术路线虽然各有侧重,但均是围绕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的诉求展开科技竞赛。他认为,“技术先进性、安全稳定性、经济适用性”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要条件。
何以突围?
在技术和安全性都有保障的前提下,储能巨头们开始在成本上发力了。未来三年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只有在这个时期抓住机会占据行业头部位置,才能取得未来发展的绝对优势。
配储目前主要是政策驱动的原因,且配储的成本通常由业主方面承担,实打实增加了企业投资压力,独立储能的经济性是必须要考量的因素。因此在换位思考中,储能企业也就有更急迫的降本需求。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9月,储能EPC中标均价1407.47元/kWh,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8%;储能系统中标均价993.01元/kWh,持续下行,2小时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最低中标价格跌破900元/kWh。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则与产量供应增加,以及上游成本下行有关。
价格持续下降,在一定时期是好事,这降低了用能者的成本,或增加了用能者的需求。降本之外,储能企业也在其他场景的破局之道,而光储充一体化布局,也是储能行业发展的特点之一。
在能链智电负责人看来,储能技术将在电力系统的调节和保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储能装置在负荷高峰时期放电,负荷低谷时期从电网充电,可以减少高峰负荷需求,节省用电费用,从而达到改善负荷特性、参与系统调峰的目的。
这对场景化布局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快速发展,液冷超充成为业界竞逐焦点,如特斯拉是业界较早批量部署液冷超充桩的车企。在储能企业中,协鑫优势较为显著,挖掘电动汽车的储能属性,通过储能IP、V2G与有序充电技术,以让电动汽车变成可控的分布式储能的载体。
在超充方面,协鑫还推出的S-Charge秒充超级储充一体充电桩,采用1000KW变流主机,50KW充电模块、液冷终端,可实现最大单枪800KW输出功率。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不断进化,储能企业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朱共山预测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预计装机量将达到累计3000万千瓦。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空间或将达万亿元左右,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
材料成本降低、产能增加也带来了市场需求的暴增,同时市场优化也愈演愈烈,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光伏平价到“下一站”储能平价、光氢平价,将高端产能持续降本增效是打造行业市场基因的必由之路,新能源市场在阶段性优化后才能突围,迎来又一波“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