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供需失衡 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从2020年开始,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开始爆发式增长。
“扩产”始终是行业快速行进中的关键词,电池企业更是将新增产能重点布局在储能业务,将其作为第二增长极。 据统计,仅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就达26个,投资总额超3000亿元,产能高达820吉瓦时。
去年,受原材料涨价、有效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国内电池供应链出现供需失衡,市场一度“叫停接单”。随着扩产产能的逐步释放,去年出现的储能电池供不应求情况已得到快速扭转。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郑华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从国内各厂商投产、规划产能总量与上半年招标总量的差额,以及储能EPC、直流侧系统和电芯等采购价格快速下降情况来看,国内已经出现储能电池产能过剩倾向。
“市场供需信息不畅通,加上产业预期过热,存在部分企业不理性或被动扩产情况。” 产能过剩也可以从企业产能利用率上得到佐证。
上半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产能254吉瓦时,产量为154吉瓦时,产能利用率从同期的83.4%跌至60.5%,闲置产能达100吉瓦时,此外,还有100吉瓦时的在建产能;亿纬锂能的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也从此前的93.06%下降至78.47%。 “头部企业如此,二三线企业的生产情况可想而知。”上述储能企业高管指出,在资本狂热追逐下,储能电池强势扩产势头并没有放缓,预计今明两年将迎来激烈的产业洗牌期。
02. 企业降价 为抢占市场份额,企业纷纷采取降价策略。《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去年储能电池价格高位时超过1元/瓦时,而今年电池报价下降了30%以上,至0.6元/瓦时左右。楚能新能源更是宣布,其280Ah储能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瓦时的价格(不含税)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约40%,带动储能电池进入“0.5元/瓦时”时代。
“尽管只有0.1元左右的降价,但放在动辄上数百千瓦时、千兆瓦时的项目上,就是上百万元的成本。不少企业在‘做亏本生意’。”上述储能企业高管指出,当前储能电池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已超出业内预期。 随着储能电池价格的下探,下游储能系统报价也随之走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受上游原材料端价格下降影响,EPC和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一直呈下行态势,其中,储能系统到2023年9月的中标均价已达到993.01元/kWh,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8%,与今年初相比下降34%,最低中标价格跌破900元/kWh。
储能电池价格日趋“内卷”的背后,是企业“押注”碳酸锂价格将继续下行。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反复波动,总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随着储能电池供应链供需矛盾的缓解,上游碳酸锂价格逐渐回落,储能电池价格将进一步下探。”上述储能企业高管认为,预计下半年市场将出现0.4元/瓦时的低价。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同样认为,储能电池价格还没有探底,储能度电成本0.1元/千瓦时指日可待。“企业想存活下去,只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去降低成本,没有别的办法。”
03. 技术为王
“电池企业不应执着于打‘价格战’,只有做强做优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上述储能企业高管认为,整体来看,储能电池行业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中低端产能过多,而高端产品仍然不足。随着不具有技术实力的中小企业快速淘汰出局,届时储能电池市场供需将趋于动态平衡。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储能电池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未来5年,行业将保持5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了满足市场高安全和低成本的需求,电池大容量化、液冷技术解决方案正在成为储能产品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
“产业长远发展需要满足电力系统需求,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循环寿命验证难、安全可靠性不足等问题。新型储能只有广泛深度参与电力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多元价值。目前,多数储能电池厂商来自动力电池行业,对电力系统的真实需求了解度普遍偏低,亟待电力行业专业人员支持。”在郑华看来,储能电池产业行稳致远需要政府、资本、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呵护。
此外,国内储能电池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基于成熟的商业模式,海外储能市场需求正在快速释放。今年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欣旺达等电池企业纷纷加大“走出去”速度和力度,参与国际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