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新能人才网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氢储能

氢能市场逐步打开 企业积极抢滩布局

2023-12-11 11:19:24
来源:中国储能网
分享到: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氢能成为重要的储能载体。2023年以来,多家企业围绕氢能产业积极布局。

12月8日,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能站在广西南宁建成并成功试投产。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石化方面获悉,该一体站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氨制氢成套技术,相较于广西之前的用氢方式,成本降幅达60%。

多地出台政策支持

近年来,全球多国出台氢能发展战略。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2022》”)显示,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41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布了国家级氢能发展战略;包括中国、南非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国家规划。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中持续发力,不断追加资金投入,制定了相对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白皮书2022》指出,2022年中国氢气产能约4882万吨/年,比上年增长约1.2%;产量约3533万吨,比上年增长约1.9%。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加速推进,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引领大型可再生氢基地示范工程规划建设。已规划超过30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营项目达到36个,累计可再生氢年产能约5.6万吨;新增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23个,新增年产能约3.3万吨,比上年增长超过140%。

当前已经有26个省、区、市公开发布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专项政策316项,比上年增长约65%,新增政策中明确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占比超过40%。同时,氢能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已发布氢能相关国家标准102项、行业标准30项、团体标准136项。

依托“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重大示范项目,2022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比上年增长约36%,加氢站增幅超过40%。重型交通领域加快试点,工业领域示范项目陆续开建,累计建成运营发电/热电联产项目55个,总规模超12兆瓦,比上年增长118%。

氢晨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易培云曾在公开场合提到,从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燃料电池的主要技术已突破、卡脖子问题基本解除。应用方面,我国局部地区的氢能重卡应用已显现经济性。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模式已初步构建,燃料电池推广要逐渐向“用得起、买得起、用得绿”三阶段跨越。

《白皮书2022》显示,我国部分制氢技术路线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解槽出货量大幅增长。主流厂家各类电解槽产能超过8吉瓦,出货量约800兆瓦。碱性电解槽成本优势仍然显著。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聚焦商用车,运输车、自卸车、牵引车等重型商用车装载的燃料电池功率以110~130千瓦为主,客车、公交车功率以60~90千瓦为主。大功率燃料电池取得突破,多个企业发布的燃料电池产品功率超过200千瓦。

市场有望增至千亿规模

随着政策的密集落地以及市场的逐步打开,我国围绕氢能产业已经聚集了大量优质企业。

其中,中国石化按照“加氢引领、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助力减碳”的思路,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

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是制约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的加氢站主要依靠长管拖车来运输,氢气运输能力低、成本高。在氢气的储运方面,氨制氢的技术正在被积极推广。

12月8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方面了解到,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能站在广西南宁建成并成功试投产。该一体站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氨制氢成套技术,每天能产出500公斤99.999%的高纯度氢气,可满足40多辆氢燃料车用氢需求。相较于广西之前的用氢方式,成本降幅达60%。

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石化已建成加氢站98座,在全国加氢站占比近30%,同时成为全球拥有、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

在2023高工氢电年会上,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所长刘鹏利表示,绿氢产能即将出现相对过剩,有望带动氢价下降,促进氢车推广;2030年国内燃料电池储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5GW;随着制氢加氢政策松绑,将进一步降低用氢成本;在燃料电池降本+技术进步+氢价下降+政策支持下,预计到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规模超100亿元,到203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有望增长到千亿元规模,2022到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近40%。

宇通客车燃料电池首席工程师张龙海则提到,目前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有两大关键任务:其一是因地制宜,实现“推广模式可持续”;其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推广存在买得贵、用氢贵、加氢难等问题,在推广上应采用“宜氢则氢,宜电则电”的策略,探索出可持续推广的应用场景;在建立完整的燃料电池产业链上,关键是要通过技术突破,来占据产业制高点,以量变积累质变,掌握价值链关键环节具有话语权和主动性。

责编:盈盈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