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关税壁垒抬高,中国储能企业出海前景如何?不同于国内市场,海外商业纠纷和应诉难点何在?国内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近期,有消息称锂电巨头宁德时代将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告上法庭,指控其未支付2023年及以前采购储能电池费用,约4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1亿元)。作为头部储能集成商,Powin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还包括瑞浦兰钧、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等中国电池企业。
出海是近年来储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趋势,但该过程并非坦途。随着出口规模增加,企业摩擦从专利诉讼走向更为实际的商务纠纷。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关税壁垒抬高,中国储能企业出海前景如何?不同于国内市场,海外商业纠纷和应诉难点何在?国内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海外纠纷维权难
Powin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是全球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之一。官网信息显示,该公司目前运营储能项目总计7.9GWh,另有9.5GWh在建项目。
2024年12月,宁德时代在向美国俄勒冈州巡回法院提交的一份文件中披露了Powin欠款的详细信息。根据两家公司2021年签订的采购协议,宁德时代在2022年向Powin提供储能电池,Powin将其运送至位于俄勒冈州的仓库后,并未如约支付货款。2023年4月13日,宁德时代通过电子邮件向Powin发送详细的逾期付款清单。同年6月5日,两家公司签订一份补充协议,Powin承认拖欠9113万元逾期货款,并同意在2023年10月底前向宁德时代支付。随后,Powin向宁德时代采购新一批储能电池,但仅支付10%的货款作为定金。在宁德时代交货后,Powin再次逾期支付剩余的2.16亿元货款,同时也未能如约支付上一笔9113万元的货款。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储能全产业链几乎都在加速出海。相较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需求大、毛利高,价格差一度让海外市场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的焦点。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150GWh,订单分布区域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
不过,高利润也伴随着高风险。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令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坦言,随着国内储能产业链企业大举进入海外市场,从专利侵权诉讼、商业秘密侵犯到合同债务纠纷,海外储能官司频发,并呈现出维权难、时间成本高等特点,一些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诉讼规则的了解,遇到纠纷时没有有效的应对机制和经验,往往表现出“水土不服”、束手无策。
出海形势愈发复杂
美国是全球主要储能市场之一。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此前美国对中国电池产品征收3.4%基础关税,并计划在2026年对储能系统施加25%的关税。所以,中国电池对美出口的累计关税将高达38.4%。
“抬高关税将直接增加储能电池和储能系统制造企业的成本压力。”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根据美国清洁能源协会(CEA)分析,采用从中国进口电池构建的储能系统实际成本将增加50%。对美国而言,短期内可能达到某种程度“保护”效果,但实际上是损害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这些成本会逐步传导至用户端,导致价格上涨。
业内认为,美国市场受关税增加预期的影响,企业为避免未来的高成本,或在2025年出现“抢装潮”;而欧洲市场对电池产业合规、供应链碳足迹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受库存压力和部分地区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当地市场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快速增量,但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周期长、资金管理压力等问题。整体看,储能产业链企业出海面临愈发复杂的形势。在此情况下,企业出海更要严把产品质量关,做好资金管理,严格按合同履约,确保风险可控。
派能科技产品主要出口海外,其2024年半年报指出,由于境外实体经营环境与中国境内存在较大差异,如境外实体未能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可能受到当地监管部门的处罚,直接损害公司在当地市场的声誉,进而对公司的市场地位、经营业绩和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遴选本土化律师团队
在全球化竞争大势下,摩擦纠纷只是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插曲。
刘勇判断,国际储能市场依旧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海外储能市场新增装机规模将达80GW以上。中国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将以创新能力、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进一步以成本和性能优势主导或影响国际市场。
储能企业要正视海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前,要跟踪、解读当地法律法规动态,熟悉法规涉及的电池制造商、授权代表、进口商、分销商以及履行服务提供者等多方主体的合规责任和义务,必要时要取得外国指定机构的认证。”刘勇指出,企业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持续跟踪和研究海外最新技术知识产权和法规动态,开展风险研判。
事实上,储能产业链企业也在适时调整“出海”策略,建立从产品出口到海外建厂,再到与当地企业合作、技术授权等多元化方式。
“比如对8小时工作模式的解释,海外更严苛。而锂电特性要求产线连续生产,实行三班倒,确保每位员工都在规定时间劳动,保存相应依据,证明生产合规,要从法规层面积极沟通。”王令指出,法律维权是专业领域,储能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的法律法规挑战亟待得到高度重视,律师的案件经历、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是影响案件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自己培养高层次的海外法律人才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出海也已经过了单打独斗的阶段,法律服务也应随之本土化,应遴选更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地域文化的本土律师团队,服务企业的全球化竞争。”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219/5000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