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4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作为政协委员走进“两会”会场,带来了两份重要提案,一份关于储能电池,另一份关于电池护照。
其中,储能电池是宁德时代商业版图中最具成长性的业务,有着巨大的成长潜力;而电池护照,这个少为大众所知的名称,不仅影响到宁德时代,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碳排放”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去年10月通过的《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明确要求,从2026年起,所有新购买的电动汽车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和大型工业电池,必须拥有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电池护照本质上是一个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其记录的碳足迹数据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甚至涉及产品所使用原材料的制造过程。因此,曾毓群“加快研究设计我国电池护照”的提案,既是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未雨谋筹,也是宁德时代作为龙头企业在引领着行业的前进。
不出所料,在这之后一个多月,宁德时代在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正式宣布了碳中和战略,即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前者更多关乎宁德时代自身,后者则关系到从矿产开采、电池材料、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整条产业链的碳排放。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SNE的数据,2022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全球市占率分别为37%和43.4%,位列全球第一,因此其零碳战略也是迄今为止锂电产业最大规模的碳中和行动。
作为锂电池行业的绝对龙头,宁德时代的战略布局无疑有着风向标式的意义。万亿宁王开始做“减碳之王”,这标志着整个锂电池行业已经正式迈向了“零碳时代”。未来,减碳能力将成为全球电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宁德时代的零碳战略不仅是对于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贡献,也将是宁德时代和其背后的中国锂电池产业链进一步赢得全球市场的新机遇。
图片产业最大规模碳中和行动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迎来全面变革,一些企业开始做出碳中和承诺,提出碳中和时间表。
但需要指出的是,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对于一家轻资产运营的公司相对容易,但对于在全球有着数十家生产工厂的大型新能源企业来说则有着极高的难度。
运营碳中和的范围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企业直接排放(即范围一),另一个是采购的电力与热力(蒸汽)相关的间接排放(即范围二),后者才是碳排放的主力军。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在全球布局有五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生产基地,生产了全球37%的动力电池和43.4%的储能电池,其面临的减碳压力不言而喻。
不过,宁德时代早已未雨绸缪,将“减碳”作为了重点工作。其在2022年的ESG报告中指出,能效提升水平、绿色电力占比、制造端碳排放强度等能源相关绩效指标已经作为考核重点,纳入到了相关部门与基地的薪酬激励政策当中。
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宁德时代推进节能项目400余项,绿色电力使用比例上升至26.60%,累计减碳45万吨,这一数字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全年的碳排放。
此外,宁德时代的宜宾基地于2021年成为了业内首家电池零碳工厂,至今已连续两年实现了运营碳中和。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也已经实现了100%绿电经营。这些工厂一方面可以先期满足对供应链碳排放更挑剔的客户,另一方面积累的经验也为整个公司实现碳中和目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