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华盛联赢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高新区开工。
项目与2022年签约,总投资12.6亿元,预计年产低能耗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20万吨,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和长期循环性能,有力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
根据规划,项目将于2024年底竣工投产,建成后预计年新增销售50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负极材料产地,我国负极材料产能正逐步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176.21万吨,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7.3%。
此外,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凯金能源、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等头部企业的产能规划已达到260万吨。
不过与上游不断提高的产能相比,下游市场需求的放缓则为热火朝天的负极材料市场泼下一盆冷水。
2023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浮现,负极材料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负极材料产品价格全年跌幅达到了20-30%。
今年年初,相关原材料低硫石油焦价格呈现明显上涨趋势,负极厂家成本面压力有所增加,利润受到一定压缩。
同时电池厂半成品及成品库存仍然部分在库,去库存尚未完成,行业整体均将面临较大的挑战,价格仍存下行空间。
因此,负极材料企业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
同时,随着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石墨负极容量接近理论上限,硅基负极材料逐步成为产业关注焦点。企业也期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市场突破。
业内预计,2025年硅基负极全球出货量将达14.9万吨,硅基负极或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主力军,硅负极搭配高镍三元材料的体系有望成为未来锂电池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