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量传感器
碳索储能网为您提供“电量传感器”相关内容,让您快速了解“电量传感器”最新资讯信息。关于“电量传感器”更多信息,可关注碳索储能网。

电量传感器

储能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新能源规模化的接入电网、电力削峰填谷、参与调压调频、发展微电网等方面的需要,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新型储能 储能技术 储能市场 
近日,全球电量传感器先导者,52年电量测量解决方案专家——莱姆电子宣布在2024“电源工业杯”中国电源产品设计创新大赛颁奖仪式中,由其所推出的新型HMSR DA传感器荣获功能设计创新金奖,LWSR 350传感器荣获结构设计创新金奖,DCBM100直流计费表荣获节能设计创新金奖。
莱姆电子 传感器 电源工业杯 
工信部网站6日消息,工信部就《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探索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储热储冷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工信部 长时储能 储能技术 
近几年,电动汽车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其电池技术,本文将探索关于电动汽车(EV)电池——这一汽车行业中最具前景的新技术之一——的11个最常见误解,以及与无线电池管理系统(BMS)相关的内容。
电动汽车 电池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 
电力系统宛如现代社会运转的 “生命线”,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电能生产与消费体系,主要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紧密交织而成。其中,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作为电力系统的三大关键构成部分,各自肩负着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使命,它们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共同保障着电力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
电网侧 电源侧 用户侧 
10月15,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2024年)》。文件指出,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和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指南》的发布,为电力企业提供轻量化、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其中大篇幅介绍了储能系统相关的发展现况及未来趋势。
电力行业 储能系统 工信部 
在全球加速迈向低碳未来的当下,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宛如一场汹涌澎湃的浪潮席卷世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不断拓展版图,可它们的 “暴脾气” 却给电力供应带来了大难题。
储能电站 储能技术 储能系统 
锂电池SOC(荷电状态)是反映其充放电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显示为【剩余电量】。在这个充斥着电子产品的现代社会,相信大家都对剩余电量有一定概念,比如电动汽车仪表盘上的电量百分比,这个数字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对可行驶里程的判断,进一步决定着我们的行动。
力高新能 高精度电芯 锂电池 
11月27-28日,全球电量传感器先导者,52年电量测量解决方案专家——莱姆电子亮相于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向观众展示了电驱应用最新的电量测量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及潜在客户的关注。
电量传感器 新能源汽车 莱姆电子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在“绿色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能源产业 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 
[中国,上海,2024年6月13日] 第17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2024 SNEC)在中国上海盛大开幕。华为数字能源携全场景智能光储解决方案亮相,并向行业隆重推出最新的智能光风储发电机和全球首款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平台。
风光储 华为数字能源 SNEC2024 
5月11日,中国国际供热通风空调、卫浴及舒适家居系统展览会(简称“中国供热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序幕。本届供热展以“清洁 舒适 创新 多元”为主题。本次展会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节能”)携“数字化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解决方案”亮相展会,今年正值双良节能上市20周年里程碑节点,该公司旨在双碳目标导向下,以供热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为途径,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供热系统“源-网-荷-储”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按需供热和精准供热的新型供热系统,推动清洁供热产业向着更安全高效、更清洁低碳、
储能 
2023年5月24日-26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以“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隆重举行。浙江卧龙储能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卧龙储能”)在会上获评“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奖”,荣登《2022中国储能产业创新白皮书》“2023储能企业创新力TOP30”榜单第14名和“2023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创新力TOP30榜单第15名。荣誉见证实力,卧龙储能正以强劲的黑马之势,依托卧龙强大的品牌背景,以及行业领先的创新技术,迅速
储能 储能系统 
手机电量不足时,一台成人手掌大的充电宝就能救急。一度需要“看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也将拥有“超级充电宝”——依托技术创新优势,一批京企研发生产的新型储能装备,正在为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应急救援等场景持续赋能。放眼北京,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不断推陈出新的“超级充电宝”们持续升级。
新型储能 电池储能 储能系统 
12 月 24 日消息,据外媒 autoevolution 当地时间周五报道,保时捷北美汽车公司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提交了一项新的召回计划,原因是充电电缆可能过热,存在起火风险。
保时捷 新能源 汽车 
控制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黑箱”。指那些具有某种功能或作用,但用户对其内部具体细节所不知、只能通过外部观测总结规律的系统。对于工商业业主而言,工商业储能系统就是这样一个“黑箱”。
工商业储能 储能系统 储能变流器 
近年来,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储能在可再生能源从替代能源走向主体能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储能系统的发展趋势同样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储能系统 BMS 储能技术 
当地时间9月9日,海辰储能在美国阿纳海姆举办了题为“Golden Hour”储能技术分享会并全球首发其6.25MWh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致力打造4小时长时储能应用场景最佳新平台,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启全球交付,引发业界对长时储能应用场景平台关注。北美及全球储能行业能源公司、系统集成商及产业合作的嘉宾代表超200人出席本次分享会,共同见证新品发布。
海辰储能 长时储能 储能应用 
8月28-30日,全球电量传感器先导者,52年电量测量解决方案专家——莱姆电子亮相于PCIM Asia 2024深圳国际电力元件、可再生能源管理展览会。本次展会以“电能驱动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全球220余家电力电子行业品牌、高校及科研机构,展示其新品和创新成果,探索行业未来绿色发展新生态。
传感器 可再生能源 汽车电池 
储能事故发生的原因?电池过热?温控异常引发连锁反应!2022年1月21日,Vistra瑞致达发布美国Moss Landing储能电池过热事故调查结果和纠正措施,电池管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据索比储能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已有30多家企业在电池热管理、BMS相关领域有了新动态,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助力储能安全!

储能事故发生的原因?电池过热?温控异常引发连锁反应!2022年1月21日,Vistra瑞致达发布美国Moss Landing储能电池过热事故调查结果和纠正措施,电池管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据索比储能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已有30多家企业在电池热管理、BMS相关领域有了新动态,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助力储能安全!

9月2-4日,全球电量传感器先导者,52年电量测量解决方案专家——莱姆电子亮相于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的第三届EESA储能展。本次展会以“绿色碳生态 智储创时代”为主题,超千家储能核心企业共聚盛展,共同探讨储能行业发展之路。
EESA储能展 莱姆电子 储能市场 
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
新兴 未来 能源 
良好的经济基础、创新氛围和改革开放的特性,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拟将绿电交易和碳减排挂钩,可进入碳交易市场,用作履约!深圳市首提居民碳电机制!6月21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试行)》

如今固态电池领域愈发火热,在市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并开启新一轮竞争,期待尽快迎来固态电池商业化,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发展风向标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按时间轴来看,未来电池材料体系的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产业化目标是批量生产的

在储能产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升级,犹如一场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加速的马拉松。究竟这场竞赛有多么白热化呢?据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达到30GW以上。然而,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达34.5GW/74.5GWh。仅仅一年的时间,新增投运规模达到了惊人的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的规模
长时储能 储能市场 储能产业 
顺着前辈的事业路径,延续家族的企业兴旺,对于大多数富二代而言,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这种循规蹈矩显然不适合张雷。作为江阴极富实力的企业家张士泉之子,张雷并未踏上稳妥的

索比储能网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
新能源 储能 电动汽车 
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数据中心如何实现绿色计算,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与算力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行业的重要共识。数据、算力增长的背后,涉及的端侧设备、协同平台、数据存储、处理等碳排也与日俱增,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