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冰火两重天:已有7家净利下滑,比亚迪“断油”中跑赢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2-05-11 03:47:21

2022年第一季度,于车企而言无异于闯关。上游原材料价格走高,叠加疫情下供应链紧张和下游消费需求收紧等因素,汽车行业盈利承压。

记者统计已披露今年一季报的13家国内上市车企看到,7家车企净利润出现下滑。其中,江淮汽车营收、净利双双下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9亿元,同比降幅达253.45%。一季度亏损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利润。

注意到,江淮汽车、上汽集团营收受挫,均有疫情和缺芯危机的影子。“主要系疫情、芯片短缺影响,销量下降以及芯片、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主营业务毛利减少所致。”江淮汽车在一季报中表示。

不过,今年一季度从业绩上来看亦是“冰火两重天”。长安汽车、比亚迪、力帆科技等5家车企在逆势中跑赢,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月起“断油”的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分别达到了240.59%、34.27%。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比亚迪汽车销量为29.1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8.63万辆,同比增长422.97%。

已有7家净利下滑

一季度闯关: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现金流“滑坡”

在已披露业绩的13家车企中,上汽集团以超过1700多亿营收稳居首位,不过也见下滑趋势。

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团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14%,降至1767.7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9.44%至55.16亿元。

2022年第一季度,受原材料及物流成本上涨、芯片供应短缺、国内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2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销售收入减少。”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1.43亿元,同比下降555.3%。

上汽集团在财报中表示,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发生较大变动,一方面是由于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扩大贷款规模,另一方面则由于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销售收入减少所致。

同样,受疫情、芯片短缺等影响,长安汽车今年一季度也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2022年一季报显示,长安汽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7.69亿元,与2021年同期的72.33亿元相比,降幅约90%。长安汽车解释称,一季度部分地区散发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疫情导致部分供应商生产受限、物流受阻,企业芯片等零部件供应出现短缺,造成企业一定程度掉量。

此外,长安汽车指出,2022年一季度受全球疫情及外部因素影响,大宗原材料及贵金属出现大幅波动上涨,导致公司相关零部件及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而新能源汽车消费崛起,带动氢氧化锂、电解液等相关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上述因素让主机厂承受了较大成本压力。

受疫情、缺芯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江淮汽车营收、净利双双下挫。其中,营业收入为97.61亿元,同比下滑16.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9亿元相比,降幅达253.45%。一季度亏损已超去年全年利润。

“主要系疫情、芯片短缺影响,销量下降;以及芯片、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主营业务毛利减少所致。”江淮汽车在一季报中表示。

今年第一季度,江淮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13万辆和12.94万辆,同比下滑11.97%和11.67%。梳理看到,长城汽车一季度业绩同样受到疫情明显影响。

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净利润为16.34亿元,同比下降0.34%,扣非净利润13.03亿元,同比下滑2.41%。这是长城汽车继2021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后,连续第三个季度净利润出现下滑。

长城汽车方面表示,受国内多地疫情影响,长城汽车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受到波及,导致工厂产能受限。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累计销售新车28.35万辆,同比下降16.32%。其中,哈弗品牌销量为16.68万辆,同比下降25.13%;长城皮卡销量为4.3万辆,同比下降27.68%。

车企的悲欢并不相同。今年一季度,得益于整车销售等收入增长,北汽蓝谷营收同比增长108.42%至17.31亿元,但仍未扭转亏损局势,净利润亏损扩大至9.57亿元,为13家上市车企中亏损最多的企业。

对比北汽蓝谷近几年一季度的财报可以发现,今年一季度,北汽蓝谷销售费用同比上涨62.51%至3.09亿元,为最高且同比增速最快的一项费用;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49%至2.03亿元。如何平衡成本与产品、销量间的关系,成为目前北汽蓝谷面临的关键。

不过,从销量上来看,北汽蓝谷略有起色。一季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近1.9倍至9120辆。但相较于其所定下的10万辆2022年销量目标,北汽蓝谷仍面临挑战。这意味着,在剩余的三个季度中,北汽蓝谷要实现9万多辆的销量。

5家车企丰收,比亚迪凭新能源车逆袭

尽管一季度汽车制造业整体承压,但仍有部分车企一季度表现可圈可点,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比亚迪等5家车企一季度营收、净利实现双增长。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占率的提升,比亚迪、力帆科技和广汽集团一季度净利润分别实现了240.59%、220.54%和27.17%的增幅。 2022年一季度,比亚迪汽车销量为29.13万辆,同比增长179.7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8.63万辆,同比增长422.97%。

4月初,比亚迪公开宣布结束品牌近20年的燃油时代,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并成为全球首个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未来在汽车板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梳理看到,比亚迪1-2月汽车总销量为18.5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05万辆,燃油车在比亚迪的产品架构中已趋于“隐形”。今年3月,比亚迪产销量分别为10.67万辆和10.49万辆,其中燃油车产销量均为“0”。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和市占率的攀升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盈利压力,并带动比亚迪盈利改善。即便是在政府补助下滑超五成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比亚迪营收实现668.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09.92亿元增长63.02%;净利润8.08亿元,同比增长240.59%;扣非后净利润为5.14亿元,时隔两年转正。除营收和净利润指标外,与行业内其他车企相比,比亚迪有着明显的现金流优势。

2022年一季度,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119.33亿元,同比增长8312.29%。今年1-3月,广汽集团累计销量60.81万辆,同比增长22.48%。其中自主品牌方面,广汽乘用车累计销售9.45万辆,同比增长21.80%;广汽埃安累计销售4.49万辆,同比增长154.85%.

主力产品的销量增长,也直接驱动了广汽集团业绩的增长。今年一季度,广汽集团营业收入为231.45亿元,同比增长45.6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0.09亿元,同比增长27.17%。此外,今年一季度,力帆科技业绩也实现了好转。

报告期内,力帆科技营业收入为12.49亿元,同比增长48.74%;实现净利润5084.90万元,同比增长220.54%。从数据上看,力帆科技一季度的盈利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2021年力帆科技全年净利润为5564.21万元。支撑力帆科技业绩增长的背后,是力帆科技汽车业务的恢复。

今年1-3月,其汽车产销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530辆,已超过2021年全年销量。

“花式”拉动业绩,长城汽车一季度获8亿政府补助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为21270.6亿元,同比增长0.9%;营业成本为18289.8亿元,同比增长1.8%;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为1149.8亿元,同比下滑11.9%。

记者梳理13家国内上市整车企业一季报看到,除主营业务外,政府补助、出让股权、变卖资产等非经常性损益也成为部分车企推动一季度业绩增长的引擎之一。从具体补贴金额看,长城汽车、上汽集团一季度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8.01亿元和6.79亿元,分别占当期净利润的49.02%和12.30%。江铃汽车获得政府补助2.60亿元,若将上述补助收入在净利润中扣除,一季度江铃汽车将由盈转亏。

今年一季度,长安汽车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变化不大,同比上升7.96%至345.7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实现431.45%的增幅,达45.36亿元,超2021年全年35.52亿元的净利润。这其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贡献近五成。

2022年长安汽车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旗下阿维塔科技股权在一季度完成了增资扩股。阿维塔科技公司由控股子公司变为联营企业,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核算。

以阿维塔科技公司2022年3月11日的评估结果作为会计入账依据,出让其部分股权为长安汽车贡献了约21.3亿元的净利润,占长安汽车一季度净利润的比例近50%。海马汽车2022一季报显示,其主营收入7.10亿元,同比上升119.95%;净亏损6092.54万元。海马汽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主要是出口业务增长及房地产项目交房所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主要是因为房地产项目已在之前年度预售收款所致。这已不是海马汽车首次通过售卖资产扭转业绩。 2019年,海马汽车出售了401套房产以及部分子公司股权,当年净利润达0.85亿元且成功“摘星”。

2020年,海马汽车进一步出售了100多台房产以及其持有的海南银行7%股权。截至2022年3月底,海马汽车总资产为74.26亿元,同比下降9.52%。

新闻介绍:

2022年第一季度,于车企而言无异于闯关。上游原材料价格走高,叠加疫情下供应链紧张和下游消费需求收紧等因素,汽车行业盈利承压。记者统计已披露今年一季报的13家国内上市车企看

责任编辑:储能wenyan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