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美国拦了个寂寞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4-01-12 00:43:24

大约20年前,德国车和日本车还是中国人心中“质优”和“省油”的两大标杆。那时候,如果有人说,有朝一日中国将成为汽车出口世界冠军,恐怕很少有人敢信。

但是,现在,这条消息在国内外媒体上刷屏了:“中国汽车出口量世界第一”,不仅是电动汽车出口排名,而是所有汽车出口排名。

有图有真相。路透社1月9日:中国可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2023年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华尔街日报》:在俄罗斯的助攻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newser.com网站:日本不再是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凭借蓬勃发展的工业夺得冠军

semafor.com网站: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9日发布的报告估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26万辆,这可能比日本汽车出口量多出近100万辆。根据日本最新的官方数据,2023年前11个月,日本汽车出口量略低于400万辆。

《华尔街日报》指出,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中国的汽车出口得到了提振,原因是许多外国汽车制造商放弃俄罗斯市场,中国填补了这一空白。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受对俄罗斯出口热潮推动,光奇瑞汽车2023年总出口量就超过90万辆。

《纽约时报》强调了另一个起作用的因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激增(以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为首),导致汽油动力汽车供过于求。预计今后中国将向海外市场销售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去年第四季度,比亚迪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纯电动汽车销售商。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技术方面享有优势,”瑞银 (UBS) 分析师 Paul Kong 向《南华早报》透露。“除了高性能电池之外,他们还掌握了一些制造技术,这使得生产过程更简单且成本效益更高。”在描述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时,路透社使用了“灵活”这个词。

俄罗斯《消息报》评论认为,中国汽车与全球竞争对手相比“几乎不逊色”,不过俄罗斯消费者也指出了中国汽车的一些弱点,包括易受腐蚀的车身无法完全承受俄罗斯的冬天,以及订购中国汽车配件的系统缺失及“不可预测”。

去年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在深圳访问期间,试驾了比亚迪车型,在体验“原地掉头”的黑科技后,纽森竖起大拇指,惊叹“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得想办法把这款车引进美国”。(如下图)

不过,正因为这件事情,加文·纽森遭到美国鹰派反华势力的攻击,在纽森试驾比亚迪的第二天,去年的10月25日,福克斯新闻网就发表文章,标题是:加文·纽森因在中国之行中炫耀16万美元的中国电动汽车而遭到抨击:“被打脸了”

报道里提到,加州共和党众议员米歇尔·斯蒂尔一口咬定比亚迪是“依靠奴隶劳动制造的电动汽车”,并说纽森的行为“对加州人来说是一记耳光”。

这个美国议员的荒谬说法,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媒体肆意黑化中国的叙事体系。实际上,从特朗普时代延续的对华高关税很大程度上已经将中国汽车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生活在由美国政府筑起的“小院高墙”里的美国消费者,这些年很遗憾地没能享受到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电动汽车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所以,纽森州长想把“这款中国车”引进美国的想法,暂时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感叹罢了。

虽然没有用过中国汽车,但对于中国出口汽车跃居世界第一,许多美国网友的评论,也给我们冷静的思考,有美国网友表示怀疑,称中国现在做到了数量第一,但质量也许不是,“我还是会从日本买东西”。

的确,日本等老牌工业制造强国几十年的口碑,不是轻易能撼动的。中国汽车工业要得到世界的全面承认,还需要做出更多成绩。

这场新的竞争可能才刚刚开始。正如彭博社说,比亚迪最初是一家智能手机电池生产商,而华为和小米也已经参与智能汽车制造,没准哪天,苹果研发的智能电动汽车也会推广生产,加入到这场厮杀中。

世界越来越卷,未来全球汽车业的竞争会很残酷。欣慰的是,这几年尽管中国汽车没机会进入美国,但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和墨西哥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尽管欧盟正在对中国电动车发起所谓反补贴调查,但中国电动车实际上已经悄然渗透欧洲多国,而不仅仅是俄罗斯。

去年慕尼黑车展,一向对华不太友好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也忍不住来到比亚迪的展台,对“海豹U”进行了试乘。

据悉,比亚迪正在欧洲各地扩大展厅,准备今年在欧洲销售更多汽车。

新闻介绍:

大约20年前,德国车和日本车还是中国人心中“质优”和“省油”的两大标杆。那时候,如果有人说,有朝一日中国将成为汽车出口世界冠军,恐怕很少有人敢信。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